常识,不可逾越的底线
在信息爆炸、观点纷飞的今天,我们时常感到一种困惑:当简单的道理被复杂的理论解构,当基本的判断被汹涌的情绪淹没,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常识”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成为一种稀缺的奢侈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常识始终是个人认知的基石,是社会运行的准则,更是文明存续的底线。

常识,是源于生活经验的朴素智慧,是无需繁复论证的基本认知。 它不是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辨,也不是晦涩难懂的科学公式,它是“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的规则意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价值观,是“人无信不立”的道德准绳,常识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无数代人经验与教训的结晶,它以一种不言自明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是非、权衡利弊的最基本标尺,它如同空气和水,平时不觉其珍贵,一旦缺失,便会陷入混乱与无序。
常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构成了社会信任与秩序的基石。 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尊重常识的社会,法律与道德,本质上就是将最重要的常识制度化、规范化,当商业活动遵循“诚信经营”的常识,市场才能繁荣;当公共生活遵循“遵守规则”的常识,社会才能有序;当人际交往遵循“互相尊重”的常识,关系才能和谐,反之,当一个社会开始普遍性地漠视常识,劣币驱逐良币”便会成为常态,投机取巧者得利,老实守信者吃亏,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将面临崩塌的风险,从企业财务造假到学术不端,从网络谣言肆虐到公共事件中的非理性狂欢,其背后都是对常识的背叛与践踏。
在当下,常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是“知识的诅咒”,随着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也因此可能陷入“隧道视野”,用自己专业的逻辑去解构一切,从而忽视了那些跨领域的、普适性的常识,是“情绪的绑架”,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人们更容易被立场和情绪裹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标签化,为了维护“自己人”的立场,人们宁愿相信阴谋论,也不愿接受最显而易见的事实,常识的理性光芒,在非理性的情绪风暴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是“权力的傲慢”,当权力或资本试图操纵舆论、颠倒黑白时,他们首先攻击的就是公众的常识判断能力,通过制造信息茧房和话语霸权,让人们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守护常识,回归常识,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努力。
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审慎。 面对任何信息,尤其是那些迎合我们情绪、简化我们认知的观点时,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还有其他可能吗?”,不盲从,不轻信,让常识成为我们筛选信息的“防火墙”。
要重拾对基本事实和逻辑的尊重。 事实是常识的载体,逻辑是常识的骨架,无论争论多么激烈,都不能脱离事实的土壤;无论观点多么新潮,都不能违背基本的逻辑链条,这是我们进行有效沟通和理性对话的前提。
要勇敢地捍卫常识,成为常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当常识被挑战时,沉默就是纵容,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空间,我们都应该敢于对那些违背常识的言行说“不”,用我们的理性和善意,去影响身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常识、崇尚理性的社会氛围。
常识并非愚人的专利,而是智者的标配,它不是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而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守住常识,就是守住人性的底线,守住社会的良知,守住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尊严,让我们都努力成为那个“常识”的守护者,让朴素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