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代青年如何借古之成大事者智慧破局?

论古之成大事者

纵观华夏千年历史长河,英雄辈出,豪杰并起,能被历史铭记、称之为“成大事者”者,寥寥无几,他们或开疆拓土,或安邦定国,或著书立说,或革新变法,其功业之宏伟,影响之深远,足以彪炳史册,究其根本,这些成就非凡事业的先驱者,并非仅凭时势或运气,而是源于其内心深处共通的、超乎常人的精神特质,在我看来,古之成大事者,必具三大核心素养:坚忍不拔之志,博大包容之心,以及洞察时势之明。

当代青年如何借古之成大事者智慧破局?-图1

其一,成大事者,必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坚忍。

天下大事,非一蹴而就,必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器,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而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若无坚韧不拔的意志,任何宏伟的蓝图都将在风雨飘摇中化为泡影。

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其忍辱负重之志,感天动地,太史公司马迁,身受宫刑之辱,却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耗尽毕生心血,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于屈辱中坚守信念,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其坚韧,足以让后世所有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汲取力量,这种坚忍,不是顽固的偏执,而是一种在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向前的执着;是在无数次跌倒后,依然选择爬起的勇气,它如同一把利剑,劈开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阻碍,最终直抵成功的彼岸。

其二,成大事者,必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襟。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众人之智,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博大的胸襟与包容的气度,胸怀决定格局,格局成就事业。

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曾射中自己一箭的管仲,拜其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份对昔日政敌的包容与信任,展现了一位伟大君主超凡的政治远见和人格魅力,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其核心在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善于纳谏,容忍魏征等大臣的直言进谏,营造了开放的政治氛围,正是这种“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包容之心,使得国家机器得以高效运转,人才辈出,国力蒸蒸日上,相反,心胸狭隘、刚愎自用者,即便手握重权,也终将因众叛亲离而败亡,成大事者,必能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异,方能汇聚众智,成就伟业。

其三,成大事者,必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之远见。

所谓“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在于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时势的走向,在机遇尚未显现时便已预见未来,这种洞察时势的智慧,是成大事者的“火眼金睛”。

秦始皇顺应战国末期天下统一的历史潮流,以雷霆手段扫六合,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他凭借的,正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而近代的曾国藩,在清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以一介书生身份组建湘军,力挽狂澜,他深知“乱世出英雄”的道理,更懂得“结硬寨,打呆仗”的持久战智慧,最终平定太平天国,他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军事才能,更在于他对乱世格局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局势的冷静判断,这种远见,使他们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混沌中见光明,从而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坚忍之志是成大事者的精神脊梁,包容之心是成大事者的力量源泉,而洞察之明则是成大事者的前行灯塔,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无坚忍,则志向不坚,易为挫折所败;若无包容,则孤掌难鸣,易为孤立所困;若无远见,则方向不明,易为迷雾所惑。

我们身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虽无金戈铁马的战场,却同样面临着事业与人生的“大事”,重温古之成大事者的智慧,学习他们的坚韧、包容与远见,对于我们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唯有将这三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不畏艰难,凝聚力量,看清方向,最终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大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