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双减后,课外辅导市场现状如何?

中国课外辅导市场调查报告

摘要

中国课外辅导市场曾是一个规模庞大、增长迅猛的“万亿级”赛道,自2025年“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市场经历了颠覆性重塑,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合规化、素质教育、科技赋能”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当前市场正从“学科类”向“非学科类”迁移,从“大班课”向“小班/一对一”和“素质教育”转型,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正在深刻演变。

双减后,课外辅导市场现状如何?-图1


市场概况与规模

  1. 历史规模: “双减”前,中国K12(幼儿园到高中)课外辅导市场规模曾高达近万亿元人民币,是家庭教育和消费的重要支柱。
  2. “双减”政策影响: 202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对市场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 学科类培训: 被严格定义为“非营利性机构”,节假日、周末及寒暑假不得组织学科类培训,这直接导致了以学而思、新东方为代表的学科类培训巨头的业务崩塌。
    • 市场断崖式下跌: 整个K12学科培训市场规模在“双减”后急剧萎缩,据估算,市场规模缩减了超过90%。
  3. 当前市场格局:
    • 学科类培训: 转入“地下”或以“高端家政”、“家庭教育指导”等名义存在,但规模和规范性受到极大限制,风险高。
    • 非学科类培训(素质教育): 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量,主要包括艺术、体育、科创、人文素养等,这是目前政策鼓励和市场资本关注的核心领域。
    •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受“双减”影响较小,甚至因就业压力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增加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核心市场参与者

“双减”后,市场参与者发生了剧烈洗牌和转型:

  1. 传统K12巨头(转型中):

    • 新东方: 成功转型为“东方甄选”,以直播带货为核心,同时发力成人教育、素养教育、图书出版等多元业务,成为转型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 好未来: 同样进行战略收缩和转型,重心转向智慧教育解决方案(To B)、科学素养和素质教育产品线,并探索海外市场。
    • 其他机构: 大部分中小型学科类培训机构或倒闭,或艰难维持,或被迫转型。
  2. 素质教育机构(崛起中):

    • 艺术类:美术宝(美术在线教育)、小音咖(音乐教育)等,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 体育类:动因体育优肯篮球等,随着体育纳入中考,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 科创类:编程猫核桃编程(少儿编程)、MakeX(机器人竞赛)等,契合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 人文素养类:凯叔讲故事小鹅通(知识付费)等,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表达和综合能力。
  3. 新兴模式与玩家:

    • OM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线上提供标准化内容和工具,线下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体验,成为素质教育机构的主流运营模式。
    • 家庭教育指导师/顾问: 以提供学习方法、心理疏导、亲子关系咨询等服务的“高端家政”形式出现,填补了部分家庭教育需求。
    • 社区化/小型工作室: 以社区为单位,提供小班化、个性化的非学科服务,更具灵活性和亲和力。

目标用户画像与需求分析

  1. 核心用户: K12阶段的学生(6-18岁)及其家长。
  2. 家长画像与需求变化:
    • 需求转变: 从“提分刚需”转向“能力培养”,家长不再仅仅关注考试成绩,而是更加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
    • 分层需求:
      • 普适性需求: 为孩子寻找替代周末和假期的活动,防止沉迷电子产品。
      • 进阶性需求: 希望孩子在某一领域(如艺术、体育)获得特长,为升学(如艺术特长生)或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 精英性需求: 寻求高端、稀缺的教育资源,如国际竞赛、顶尖导师指导等。
  3. 学生画像:
    • 更倾向于兴趣驱动的学习,枯燥、重复性的训练难以吸引他们,寓教于乐、项目式学习(PBL)更受欢迎。
    • 对互动性、体验感和即时反馈要求更高。

市场驱动与阻碍因素

驱动因素:

  1. 政策引导: “双减”政策客观上为素质教育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
  2. 消费升级: 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家长对教育的投入意愿和能力依然强劲,且投资方向多元化。
  3. 人才需求变化: 未来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推动教育内容向培养核心素养倾斜。
  4. 技术发展: AI、VR/AR等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形式和体验,降低了优质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成本。

阻碍因素:

  1. 经济下行压力: 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家庭在非刚需的教育支出上更加谨慎。
  2. “内卷”惯性: 尽管政策打压,但升学压力依然存在,部分家长仍会通过“地下”学科培训等方式寻求竞争优势,形成“影子教育”。
  3. 师资短缺: 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师资(如优秀的科创、体育教练)供不应求,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4. 标准化难题: 素质教育的效果难以用分数等量化指标衡量,如何建立科学、可信的评价体系,是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5. 同质化竞争: 大量资本涌入素质教育赛道,导致部分细分领域(如少儿编程)出现课程同质化、价格战等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1. 深度融合: “学科”与“素养”的界限将更加模糊,未来的教育产品将是“学科知识+核心素养”的融合体,通过项目式学习(PBL)同时学习物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技赋能深化:
    • AI个性化学习: AI将更精准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
    • 沉浸式体验: VR/AR技术将在科学实验、历史场景再现、艺术创作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3. 职业教育崛起: 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特别是IT、智能制造、大健康、新能源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4. 下沉市场潜力: 一二线城市素质教育市场已趋于饱和,而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由于供给不足、需求未被充分满足,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5. 品牌化与连锁化: 随着市场规范化,拥有强大教研能力、优质师资和良好口碑的品牌机构将脱颖而出,通过直营或加盟模式加速扩张。
  6. 家庭服务延伸: 从单纯的学生培训,向“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生态系统延伸,提供包括家长课堂、亲子活动、家庭咨询等在内的综合服务。

总结与建议

中国课外辅导市场已告别“全民补课”的旧时代,进入一个结构重塑、质量优先的新阶段,学科培训的“冰河期”与素质教育的“春天”并存,市场的核心逻辑已从“应试提分”转向“全人培养”,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建议:

  • 对于从业者:

    • 拥抱合规: 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坚守教育初心,杜绝任何形式的“地下”学科培训。
    • 深耕教研: 打造真正有价值的、差异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而非简单拼凑。
    • 科技驱动: 积极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用户体验,探索OMO模式。
    • 关注教师: 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和激励体系,因为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
  • 对于投资者:

    • 聚焦真需求: 投资那些真正解决家长焦虑、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项目,而非追逐短期热点。
    • 关注长期价值: 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是长期赛道,需要耐心陪伴,看重其社会价值和可持续的商业回报。
    • 警惕伪创新: 警惕那些仅靠概念包装、缺乏核心产品和运营能力的“伪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