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争”:生命的底色与智慧的升华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趟单程的旅程中,“争”二字,如影随形,它可以是孩童为一块糖果的啼哭,是学子为名次的角逐,是商人为市场的博弈,亦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争”究竟是人性之恶的显露,还是生命之火的燃料?在我看来,“争”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词汇,它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质与价值,取决于我们为何而争、如何而争,以及最终争向何方。

争,是生命力的彰显,是进步的引擎。
若无“争”,世界将陷入死寂的平庸,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永恒的铁律,雄狮为争夺王位与配偶而搏斗,淘汰了弱者,保证了种群的活力与基因的优化,人类社会亦然,从雅典的智者之辩,到文艺复兴的百花齐放,再到近代科学的革命性突破,哪一次伟大的进步,不是源于对旧有观念的“争”,对未知领域的“争”,对更高境界的“争”?正是这种不甘平庸、勇于超越的“争”,推动了文明的巨轮滚滚向前,对于个体而言,“争”是成长的催化剂,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一个目标而奋力拼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淬炼,它磨砺我们的意志,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在一次次挑战与突破中,遇见一个更强大的自己,积极的、向上的“争”,是生命应有的底色,是驱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争亦有道,无序之争则为祸端。
“争”若失去理性的缰绳,便会沦为破坏性的力量,历史上,多少兄弟阋墙、同室操戈,源于对私利的无尽争夺;现实中,多少恶性竞争、商业欺诈,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与信任;网络上,多少“键盘侠”的口诛笔伐,将“争”演变成无底线的网络暴力,这种“争”,是零和博弈的狭隘,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偏执,它将对手视为敌人,而非共同成长的伙伴;将目标锁定在压垮别人,而非提升自己,这种无序的“争”,不仅会伤害他人,更会扭曲自身,让灵魂在嫉妒与仇恨中变得扭曲而贫瘠,正如古人所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真正的“争”,应当是光明正大的,是遵循规则的,是尊重对手的,它不是背后的小动作,而是台上的真功夫;不是损人利己的阴谋,而是共同进步的切磋。
真正的智慧,在于“争”的升华——从外求到内省,从争物到争心。
最高境界的“争”,不是与他人的横向比较,而是与自我的纵向超越,这种“争”,是“见贤思齐”的谦逊,是“日省吾身”的自省,它不满足于昨天的成就,而是追求今天的更好;它不嫉妒他人的光芒,而是学习他人的长处,正如登山者,他的“争”并非与身旁的登山者比谁先登顶,而是与心中的懒惰和恐惧作斗争,每一次向上攀登,都是对自我极限的一次挑战,这种“争”,让我们将目光从外部纷扰收回,投向内心的丰盈与成长,它争的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内心的格局、修养与智慧。
更进一步,当个人的“争”融入更宏大的叙事,其价值便能得到升华,为真理而争,是苏格拉底饮下毒酒时的坦然;为家国而争,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为人类共同的福祉而争,是无数科学家、仁人志士毕生的追求,这种“争”,超越了个人得失,将小我融入大我,其意义与价值,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让“争”不再仅仅是力量的角逐,更是精神的传承与文明的接力。
“争”是生命固有的张力,是推动世界运转的复杂力量,我们无法,也不应回避“争”,关键在于,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去“争”,我们当摒弃那种狭隘、破坏性的“争”,拥抱积极、理性、智慧的“争”,既要敢于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也要敢于在书斋中沉思默想;既要勇于追求卓越,也要善于欣赏对手;既要为个人理想而奋斗,更要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而担当。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懂得“争”的智者,在生命的棋盘上,下好每一颗棋子,在“争”中淬炼自我,在“争”中成就价值,最终将生命的“争”,升华为一曲和谐而壮丽的交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