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心理辅导记录
保密声明:属于高度保密信息,仅限于辅导者、督导(若有)及在特定法律和伦理要求下查阅,未经来访者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无关第三方泄露。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 项目 | |
|---|---|
| 辅导日期 | 年 月 日 时 分 |
| 辅导时间 | 分钟 |
| 辅导地点 | (心理咨询室A、线上平台等) |
| 辅导者 | (姓名/工号) |
| 来访者 | (使用化名,如“学生A”、“来访者B”) |
| 记录人 | (通常为辅导者本人) |
第二部分:辅导过程记录
本次辅导主要议题 (简要概括本次会谈的核心问题或目标,通常1-3个,学业压力、人际困扰、情绪管理、职业规划等。)
辅导过程详述 (这是记录的核心部分,应客观、具体地描述会谈的经过,建议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记录,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开场与建立关系:
- 来访者的情绪状态、精神面貌如何?(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平静、疲惫等)
- 本次辅导的起因或来访者提出的主要困扰是什么?
- 辅导者如何回应,以建立安全和信任的氛围?
-
核心问题探讨:
- 具体事件/情境描述: 来访者详细描述了什么事情?(使用来访者的原话或转述,尽量客观)
- 认知层面: 来访者对这件事的看法、解释、信念是什么?(“我觉得自己很没用”、“他们肯定是在针对我”)
- 情绪层面: 来访者体验到了哪些情绪?(悲伤、愤怒、恐惧、内疚、羞耻等)情绪的强度如何?(1-10分)
- 行为层面: 来访者因此做了什么或倾向于做什么?(逃避、哭泣、攻击他人、自我伤害等)
-
关键互动与干预:
- 辅导者使用了哪些技术或方法?(倾听、共情、开放式提问、澄清、面质、认知重构、行为激活、空椅子技术等)
- 辅导者提出了哪些关键问题?(“当你有这种感觉时,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 来访者的反应和反馈如何?(沉默、流泪、恍然大悟、反驳等)
-
来访者的领悟与收获:
- 本次辅导中,来访者有哪些新的发现或领悟?(“我意识到,我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 来访者获得了哪些支持或资源?
-
本次辅导总结与布置作业:
- 本次辅导的主要结论或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 布置了哪些家庭作业或实践任务?(“尝试记录一周的自动化想法”、“明天主动和一位同学打招呼”)
第三部分:评估与计划
来访者自我评估 (会谈结束前,可让来访者对本次辅导的效果进行简单评估。)
- 情绪变化:从 分 变为 分。
- 问题清晰度:从 分 变为 分。
- 获得的支持感:1-5分。
辅导者观察与评估 (辅导者基于会谈内容,对来访者当前状态进行专业判断。)
- 总体印象: (本次辅导进展顺利,来访者探索意愿高;或来访者防御较强,触及核心问题有困难。)
- 问题分析: (简要重申对问题的理解,如核心冲突、潜在模式等。)
- 风险因素评估: (自伤/自杀风险、攻击性风险、精神疾病发作风险等,如有,需详细记录评估结果和应对措施。)
- 辅导效果评估: (本次辅导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访者有哪些积极变化?)
下次辅导计划
- 议题方向: (继续深入探讨“完美主义”的来源;或开始学习“情绪调节”的具体技巧。)
- 辅导目标: (具体、可衡量的短期目标。)
- 备注: (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第四部分:辅导者反思
(这是辅导者自我成长和专业提升的关键部分,记录下来访者带给自己的思考。)
- 本次辅导中,我做得好的地方是?
- 我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某个提问不够精准、共情不到位等)
- 我对来访者产生了哪些反移情?我是如何处理的?
- 本次督导中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记录签名: _____
填写说明与注意事项
- 客观性原则: 记录应基于事实,避免使用过多主观臆断和评价性语言,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判断性语言。
- 保密性原则: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记录本需存放在安全、保密的地方,使用化名,严禁无关人员翻阅。
- 及时性原则: 最好在辅导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记录,以保证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专业性原则: 使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但记录本身应清晰易懂,便于督导和自己回顾。
- 完整性原则: 记录应能反映辅导的全貌,特别是关键转折点、来访者的核心变化以及辅导者的专业思考。
- 聚焦原则: 记录应围绕辅导目标和核心议题展开,避免流水账式的记录。
- 化名使用: 所有记录中涉及来访者个人信息的地方,必须使用化名或代号。
范例:高中生学业压力辅导记录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 项目 | |
|---|---|
| 辅导日期 | 2025年10月26日 下午 4:00-4:50 |
| 辅导时间 | 50分钟 |
| 辅导地点 | 学校心理咨询室 |
| 辅导者 | 王老师 |
| 来访者 | 小明(化名) |
| 记录人 | 王老师 |
第二部分:辅导过程记录
本次辅导主要议题
- 探讨因“月考成绩下滑”引发的焦虑情绪。
- 识别导致学业压力的非理性信念。
辅导过程详述
-
开场与建立关系:
- 小明准时到达,略显疲惫,坐在沙发上,双手交叉,眼神有些闪躲,情绪状态:低落、焦虑。
- 辅导者以“最近过得怎么样?”开场,小明沉默片刻后,主动提到了上周的月考成绩,比上次退步了20名,显得很沮丧。
-
核心问题探讨:
- 具体事件: 小明详细描述了拿到成绩单时的情景,以及回家后父母失望的表情,他提到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每天学习到很晚”,但成绩却“不进反退”。
- 认知层面: 辅导者提问:“当你想到成绩下滑时,你对自己说了什么?”小明回答:“我就是个失败者,我太笨了,我肯定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了,我让所有人都失望了。”
- 情绪层面: 小明描述了强烈的“焦虑”和“羞耻感”,情绪强度自评为8/10,他表示最近经常失眠,食欲不振。
- 行为层面: 他开始逃避学习,尤其是做数学题时会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宁愿刷手机也不想看书。
-
关键互动与干预:
- 共情与澄清: 辅导者回应:“听起来这次考试对你的打击很大,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感到非常失望和自责,是吗?”小明点头,眼眶微红。
- 认知重构(苏格拉底式提问):
- 辅导者:“你刚才说‘我就是个失败者’,能告诉我,这个结论是基于哪一次考试得出的吗?”
- 小明:“……就这一次。”
- 辅导者:“一次考试,就能定义你整个高中生涯,甚至你这个人吗?在你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有没有哪一次考试你考得很好?”
- 小明想了想:“有,上学期期末。”
- 辅导者:“用一次失败的经历,去否定你过去所有的成功和未来的可能性,这个逻辑链条,你觉得合理吗?”
- 识别非理性信念: 小明陷入沉思,承认自己“可能有点绝对了”,辅导者帮助他识别出“我必须每次都考好”、“一次失败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