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谈美的议论文,当代社会,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美?

谈美:超越感官的修行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美,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从古希腊的雕塑到宋元的山水,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贝多芬的交响乐,美以其千姿百态的形式,渗透在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塑造着我们的情感,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美”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悦目的外表,动听的声音,还是一种更深邃、更本质的存在?在我看来,美并非静止的客体,而是一场动态的、关乎感知、心灵与境界的修行。

谈美的议论文,当代社会,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美?-图1

美,首先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感知能力。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美等同于漂亮,一张精致的面孔,一袭华丽的衣裳,固然能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但这只是美的初级形态,是“形美”,而真正的美,能够穿透表象,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它或许是罗丹雕塑中《老妓女》那饱经风霜却依然坚韧的躯体,是苏轼笔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超然,是梵高笔下那旋转、燃烧的星空下,一个孤独灵魂对生命的炽热呐喊,这些作品或许不“漂亮”,但它们因其背后深刻的人性洞察、真挚的情感力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而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要谈美,我们首先要修炼的,是超越第一眼印象的“眼力”,学会去感知形式之下的精神与情感。

美,更是一种涵养心灵的内在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时常被焦虑、浮躁与物欲所裹挟,而美,恰是一剂清凉的慰藉,一片可以安放灵魂的净土,当我们为一首乐曲而沉醉,为一片风景而驻足,为一首诗歌而感动时,我们的内心便暂时从现实的纷扰中抽离出来,进入一个纯粹而宁静的境界,这种体验,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能让我们暂时忘却功利,回归本真,在与美的共鸣中,获得情感的慰藉与精神的升华,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人所以于其他动物而能著文化者,赖有美感”,美,是构建我们精神家园的基石,它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盈、柔软而有韧性。

更进一步,美是一种与世界和谐共存的境界。 美的追求,最终指向的不是占有,而是理解与和谐,当我们能够从一片落叶中看到生命的轮回,从一滴雨水中感受宇宙的呼吸,从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中体会到人性的温暖时,我们的审美境界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境界,让我们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视角,学会用一种更包容、更悲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们开始懂得,美不只在远方的高山大川,更在身边的一草一木;美不只在艺术的殿堂,更在平凡生活的点滴之中,这种对美的感知,让我们与自然、与他人、与整个世界建立了一种深刻而和谐的联系,它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更广阔、更慈悲的人生。

美绝非遥不可及的玄学,也并非肤浅的装饰,它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用心去培养;它是一种力量,需要我们用情去体验;它更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修行,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为美留一方空间,去读一首诗,赏一幅画,听一段音乐,或者,仅仅是静静地看一朵花的绽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发现美,更是在塑造一个更深刻、更完整、更丰盈的自己,这,或许就是“谈美”的终极意义所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