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代青年为何仍需古典诗人精神引领?

于风雨中吟啸,在月光下起舞——我心中的苏轼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星空中,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他们或以豪放激昂的气概,或以沉郁顿挫的笔触,或以清新婉约的词风,共同构筑了华夏文化的巍峨殿堂,若要从中寻觅一位我最钟爱的诗人,我的答案毫不犹豫——苏轼,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旷达乐观的智者,一位在人生风雨中翩然起舞的行者,我之所以钟爱他,不仅因其才华横溢,更因其于逆境中展现出的超凡人格与深邃哲思。

当代青年为何仍需古典诗人精神引领?-图1

我钟爱苏轼,首先在于他“大江东去”的豪放气魄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胸襟。 苏轼的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婉靡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壮阔,还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慷慨激昂,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文豪的磅礴气概,真正让我为之倾倒的,并非仅仅是这份“少年意气”,更是他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份从容与超然,乌台诗案,一场政治风暴,将他的人生从云端打入谷底,被贬黄州,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寂,而是在赤壁的月色下,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人生的荣辱、得失、顺逆,都化作了过眼云烟,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技巧,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生命智慧,给予我无尽的精神力量。

我钟爱苏轼,其次在于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坚韧品格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情怀。 苏轼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一次次的贬谪,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常人或许早已在无尽的苦难中磨灭了所有棱角,但苏轼却在苦难的土壤中,开出了最灿烂的生命之花,在黄州,他开垦东坡,自称“东坡居士”,于粗茶淡饭中品味生活的真味;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流放之地当作安居之所;在儋州,他办学堂,介学风,将文明的火种带到天涯海角,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黎民百姓的关怀,他的诗词,不仅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不仅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更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勉,他用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经历风雨,而是在风雨中依然能为自己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并用自己的温暖去照亮他人,这种坚韧与温暖,让他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

我钟爱苏轼,更在于他“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追求与“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谦逊态度。 苏轼是一位全才,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诗歌,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含哲理,启迪心智;他的书法,如《寒食帖》,笔意跌宕,情感真挚,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绘画,主张“士人画”,强调神韵与意趣,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境界,他从不固步自封,总是在不断探索与学习,他推崇李白、杜甫、陶渊明,也欣赏同时代文人的优点,这种开放包容的艺术视野和永不满足的创作精神,使他始终站在时代文学的前沿,其作品也因此具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苏轼于我,早已超越了一个“诗人”的标签,他是一位在人生棋局中落子无悔的智者,一位在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的勇者,一位用文字与生命为我们留下永恒财富的师者,读他的诗,如同与一位通透、有趣、温暖的灵魂对话,他教会我,面对人生的风雨,不必惊慌,只需吟啸徐行,心怀明月,他是我心中永远的偶像,是我精神世界里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