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议论文的核心特点
上海中考的议论文阅读,通常选取具有思想性、时代性、人文性的短文,篇幅适中(约800-1000字),文章主题多围绕青少年成长、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社会现象、个人修养等展开,其核心特点是:

- 论点明确,结构清晰:文章结构多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的经典结构,论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过程严谨。
- 语言精炼,逻辑性强:语言准确、概括、严密,多用书面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
- 注重思辨,启发思考:题目往往不追求绝对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考生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
议论文阅读的核心考点(高频考点)
考生在阅读议论文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核心考点:
论点的辨析与提取
【考什么】 要求考生准确找出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判断某个句子能否作为分论点。
【怎么考】
- 直接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选择题:下列哪一项最能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判断题:某句话是否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什么?
【答题技巧】
- 位置定位法:
- 议论文的标题有时就是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
- 开头:文章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的情况最常见。
-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 过渡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段落可能提出中心论点。
- 关键词识别法:
- 寻找带有“我认为、在我看来、由此可见、所以说、综上所述”等标志性词语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
- 注意判断句,如“……是……”、“……应该……”、“……必须……”等句式。
- 内容概括法:
如果论点不明显,需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易错点】
- 混淆论点与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事实、道理),而论点是作者要证明的观点,不要把事例或名言当成论点。
- 以偏概全:分论点不能等同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统帅全文的,而分论点只服务于某一部分。
论据的理解与作用分析
【考什么】 要求考生判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怎么考】
- 选择题/填空题:这个论据属于哪种类型?
- 简答题:作者举了……这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 判断论据类型:
- 事实论据:指具体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等。
-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自然科学原理等。
- 分析论据作用(答题模板):
- 内容上: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结构上:引出下文的……论点;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作为反面论据,从反面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 效果上: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可读性,激发读者兴趣。
【答题格式】 本文运用了……(论据类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考什么】 要求考生识别文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怎么考】
- 选择题: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简答题:请分析……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技巧】 上海中考最常考的四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论证方法 | 定义 | 作用(答题模板) |
|---|---|---|
| 举例论证 | 列举具体、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 举例论证:列举了……(概括事例)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 道理论证 | 用讲道理、作分析的方式来证明观点。 | 道理论证:引用了……(名人名言/俗语/原理)的道理,充分、深刻地论证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 对比论证 |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一个的正确性。 | 对比论证:将……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是非曲直更加分明,论证更有力。 |
| 比喻论证 | 用打比方的方式,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其通俗易懂。 | 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
【答题格式】 本文主要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效果,如:更具体、更有力、更生动、更深刻等)。
论证思路与结构分析
【考什么】 要求考生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怎么考】
- 简答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 简答题: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
- 划分结构层次:先通读全文,按照“引论-本论-的思路,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 概括层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层次(或段落)的内容。
- 理清逻辑关系:分析段落之间是“总分”、“并列”、“递进”还是“转折”关系。
- 组织语言作答:
- 开头:作者通过……(引论方式,如:提出问题/引用名言),提出了……的中心论点。
- 中间:作者从……(角度一)和……(角度二)等方面/运用……(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证明了……。
- 作者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深化了中心论点。
【答题模板】 本文首先……(引出论点),…(本论部分,分点论述,使用论证方法),…(总结论点),文章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关键词句的理解与作用
【考什么】 要求考生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怎么考】
- 简答题: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简答题:分析“……”这个词语/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
- 理解含义:
- 联系上下文:词句的含义往往不是孤立的,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
- 抓关键词:分析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 把握主旨:理解词句与中心论点、分论点的关系。
- 分析作用:
-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全文、前后照应等。
- 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中心、论证观点等。
- 表达效果上:生动形象、引人深思、增强气势等。
备考与实战策略
-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认真学习课本中的经典议论文(如《敬业与乐业》、《怀疑与学问》等),掌握其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 专题训练,掌握技巧:针对上述五大考点,进行专项练习,每个考点都准备一个答题“公式”或“模板”,做到有章可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