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词照进现实:评《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回响与时代价值
在娱乐至死的喧嚣时代,一档以古典诗词为核心的文化竞技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如一股清泉,涤荡着浮躁的社会风气,唤醒了沉睡在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它不仅是一场智力与记忆的角逐,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创造性转化,其文化回响与时代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古典诗词从故纸堆中“活”了起来,走进了当代人的生活。 长期以来,古典诗词被视为“阳春白雪”,是学者案头的研究对象,或是课堂里需要背诵的枯燥课文,它离普通人的生活似乎遥远而隔阂。《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独特的魅力,打破了这种壁垒,节目将诗词与竞技、故事、情感巧妙结合,通过“飞花令”等紧张刺激的环节,展现了诗词的韵律之美;通过选手们讲述的与诗词相关的个人经历,赋予了诗词以温度与情感,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承载着一段段人生感悟的密码时,诗词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而是能够引发共鸣、慰藉心灵的良师益友,它证明了,历经千年沉淀的诗词,依然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这档节目点燃了全民的“诗词热”,激发了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与认同感。 《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从白发老者到垂髫孩童,无数观众被诗词的魅力所吸引,纷纷加入“飞花令”的线上游戏,购买诗词书籍,重温课本里的名篇,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热潮,其意义远超节目本身,它不仅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它为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身份认同的支点,当孩子们为能答对一道题而欢呼,当成年人从诗词中寻找生活的答案时,一种文化自信正在悄然建立,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是抵御文化虚无主义、坚定文化立场的坚实根基。
我们也需以思辨的眼光审视《中国诗词大会》带来的现象,警惕其可能存在的“过度娱乐化”与“功利化”倾向。 作为一档电视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与观赏性,它必然需要借助竞技、明星、情感等娱乐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也可能导致诗词的内涵被简化、被曲解,当背诵的数量和答题的速度成为衡量“才女”或“冠军”的主要标准时,诗词背后蕴含的哲思、意境与文人风骨,是否会被忽视?当学习诗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节目中一鸣惊人或应付考试时,这种热爱是否会变得短暂而功利?真正的诗词之美,在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涵养,在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生命体验,而非机械的记忆和炫耀式的表演。
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将《中国诗词大会》带来的这股“东风”,转化为持久而深入的文化实践。 节目是一个引子,它点燃了火种,但如何让这火焰生生不息,照亮更广阔的文化天地,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应鼓励孩子们在背诵之外,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去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去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诗词教育不应止步于“知”,更应追求“行”,将诗词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古典的情怀滋养现代的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是一档成功的文化节目。 它以现代传媒的方式,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它既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也是对“何以中国”这一时代命题的诗意回答,面对这股热潮,我们既要满怀欣喜地拥抱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引导公众超越表面的热闹,深入探寻诗词的文化内核,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这股“诗词热”真正内化为民族的文化自觉,让中华诗词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的星空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