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下人才选拔与使用,如何破除唯学历论困局?

才与用:论人才价值的实现之道

自古以来,世间不乏才华横溢之人,然能名垂青史、成就一番伟业者,却寥寥无几,究其根源,在于“才”与“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才”是内在的潜能与学识,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藏;而“用”则是外在的实践与施展,如同将矿石冶炼成器物,若无“用”的契机,“才”便只是怀中之玉、匣中之剑,其价值终究无法彰显,探讨“才”与“用”的关系,实则是探寻人才价值实现的根本之道。

当下人才选拔与使用,如何破除唯学历论困局?-图1

“才”为体,“用”为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才”是基础,是“用”的前提,一个人若无真才实学,纵有千般机遇,也如空中楼阁,终将倾覆,空有抱负而无实干,不过是纸上谈兵;巧言令色而无真知,不过是伶俐的鹦鹉,无论是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强调了内在学识与德行的重要性,真正的“才”,是深厚学识、独立思考与高尚品格的综合体,它为“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正确的方向,若无此“体”,“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行动可能是盲目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用”是目的,是“才”的试金石与升华器,韩愈在《马说》中悲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千里马”便是“才”,而“伯乐”的发现与驾驭,便是“用”,再好的玉石,不经雕琢,亦不成器;再利的宝剑,不经磨砺,亦难锋芒,只有在“用”的实践中,“才”才能得到检验、锤炼和完善,一个理论家,唯有投身实践,其理论才能变得丰满;一个工程师,唯有亲手建造,其设计才能趋于完美。“用”的过程也是对“才”的升华,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会迫使人才不断学习、反思,从而催生出新的智慧与才能,实现从“知”到“行”,再从“行”到“新知”的螺旋式上升。

“用”非天生,需内外合力,方能成就大器。

人才的“用”,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人才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

于内,人才当有“待时而动”的智慧与“学以致用”的自觉。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背后是数十年的积累与等待,诸葛亮隐居隆中,非为苟活,而是为“待明君”,这种“待时而动”的耐心与智慧,是人才必备的素养,若才华未展便心浮气躁,或遇挫折便一蹶不振,则“才”终将湮没,人才更应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现实问题,若满腹经纶却脱离实际,沦为“两脚书橱”,则其“才”的价值便大打折扣,人才当主动寻找将自身所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于外,社会当营造“人尽其才”的土壤与“不拘一格”的机制。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是人才辈出、各得其所的,这要求社会管理者成为现代的“伯乐”,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要打破论资排辈、唯学历论的壁垒,为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者提供广阔的舞台,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创造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适宜的土壤与气候,方能培育出参天大树,当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当“英雄不问出处”成为共识,那么无数“千里马”便能在时代的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

“才”与“用”是体用不二、辩证统一的关系。“才”是“用”的根基,“用”是“才”的彰显,对于个人而言,当以“才”为舟,以“用”为桨,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划行,既要修身养德,厚积薄发,也要勇于实践,学以致用,对于社会而言,当以“用”为媒,以“才”为本,广开进贤之路,善聚天下之智,让每一位人才的智慧与汗水,都能浇灌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累累硕果,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成就一个人才辈出、充满活力的伟大时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