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古村落保护,如何平衡原真性与活化利用?

留住乡愁,守护根脉——论古村落的时代价值与保护之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牧歌,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汹涌澎湃,这些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流动的文化,是无数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载体,古村落保护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议题,而是关乎文化传承、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

古村落保护,如何平衡原真性与活化利用?-图1

古村落是承载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其价值远超建筑本身。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它不仅仅是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建筑群,更是特定地域历史、民俗风情、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从徽派建筑的“三雕”之美,到晋中大院的深沉内敛;从福建土楼的防御智慧,到江南水乡的温婉诗意,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先民的生存哲学与创造精神,这些村落肌理中,保留着传统的社会结构、邻里关系和祭祀仪式,是中华文明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见证,一旦村落消失,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几栋老房子,而是一整套与之相关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古村落保护之路,正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尖锐矛盾。 现代化的进程吸引着年轻人走出大山,奔向城市,导致村落“空心化”,人口的流失使得村落失去了活力,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老屋因无人修缮而日渐颓败,一些地方在“开发”的名义下,对古村落进行了粗暴的“改造”,拆真建假、商业过度、千村一面,所谓的“保护”变成了破坏,古村落被包装成迎合游客口味的“文化景区”,原有的宁静生活被喧嚣的商业所取代,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荡然无存,这种“保护性破坏”,是对古村落文化生命力的致命一击。

破解古村落保护难题,需要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 我们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而应寻求一条既能守护根脉,又能焕发新生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树立“活态传承”的保护理念。 古村落的核心在于“人”,保护的根本在于守护村落的生命力,我们应鼓励村民回归,支持他们在原址上生活、劳作,让村落恢复其作为生活社区的本真功能,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方式,发展如生态农业、手工艺制作、特色民宿等可持续的乡村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安居乐业,从而为古村落注入持续不断的“人气”与“活气”。

要坚持“修旧如旧”的科学修缮原则。 对古建筑的修缮,必须遵循“最小干预”和“原真性”原则,要摒弃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错误做法,邀请专业的古建工匠,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对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修复的目的是“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要让每一栋老建筑都保持其历史沧桑感,讲述其真实的故事。

要走“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发展旅游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发展,应摒弃同质化的商业开发,深入挖掘村落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可以发展深度体验游,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手工艺制作、民俗节庆中,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要严格控制商业开发的规模和强度,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外围发展区,确保旅游开发服务于文化保护,而非凌驾于其之上。

要完善法律法规,凝聚社会共识。 国家层面应加快古村落保护立法,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地方政府需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并将其与城乡总体规划相衔接,要通过媒体宣传、公众教育等方式,提升全社会对古村落价值的认识,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和志愿者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主体的多元共治格局。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不能丢的精神家园,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守护我们的文化,留住我们共同的乡愁,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让我们以敬畏之心、科学之法、长远之策,精心守护好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明珠,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讲述着属于中华文明的动人故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