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勿以恶小而为之过时了吗?小恶纵容的时代如何自处?

勿以恶小而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流传千古的箴言,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微与社会的肌理,它告诫我们,切不可因为恶行细微就放纵自己去做,也不可因为善事微小就吝于施行,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节奏飞快的社会,重温这句古训,对于我们砥砺个人品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尤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勿以恶小而为之过时了吗?小恶纵容的时代如何自处?-图1

“勿以恶小而为”,是防微杜渐的智慧,是个人品德的基石。

人性的堤坝,往往溃于蚁穴,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恶行,如同堤坝上最初的一个小缺口,若不及时修补,终将导致整座堤坝的崩塌,试想,一个学生第一次考试作弊,或许只是想“偷看一眼”,分数的诱惑让他尝到了甜头,下一次,他可能会尝试得更过分,最终从“小恶”滑向“大恶”,酿成学术不端的苦果,甚至葬送了诚信的人格,同样,一个公职人员第一次接受小额贿赂,或许会自我安慰“这只是人情往来”,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正是这无数个“小恶”的累积,腐蚀了公权力的廉洁,最终身陷囹圄,追悔莫及。

这些“小恶”之所以危险,在于其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惯性,它们常常披着“无伤大雅”、“人之常情”的外衣,麻痹我们的警惕心,每一次对“小恶”的纵容,都是对道德底线的试探与后退,它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更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恶,最终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坚守“勿以恶小而为”的原则,就是守护我们内心的纯净与人格的完整,是构筑个人道德防线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勿以恶小而为”,是维系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石,是文明进步的保障。

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当“小恶”在个体层面泛滥时,便会汇聚成侵蚀社会肌体的“大毒”,公共场所的喧哗插队、网络空间的恶意评论、交通路口的随意加塞……这些行为看似无伤大雅,却像社会肌体上的一个个“小病灶”,不断消解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破坏着公共环境的和谐,拉低了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当“差不多就行”、“大家都这样”成为某些人的行为准则时,社会规则便形同虚设,公平正义便无从谈起。

反之,一个对“小恶”零容忍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正气与温暖的社会,新加坡的“鞭刑”之所以对轻微的违法行为有强大的震慑力,正是因为它深刻地认识到,对任何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无论大小,都必须严肃处理,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共识和行为自觉,这种对规则的敬畏,正是其社会高效、文明有序的深层原因,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勿以恶小而为”,就是要共同维护一个风清气正的公共空间,让文明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习惯,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高层次的文明迈进。

践行“勿以恶小而为”,需要从心开始,见微知著。

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首先需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规则,敬畏道德,敬畏他人,要明白,任何行为,无论大小,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需要一颗审慎之心,在每一次行动前,多一分思考:这件事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是否违背了社会公德?是否会拉低自己的道德水准?这片刻的审慎,便是阻止“小恶”发生的刹车,更需要一颗坚韧之心,坚守道德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面对“小利”的诱惑时,我们要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胸怀,从拒绝每一次“顺手牵羊”,从捡起每一片地上的纸屑做起,将善念内化为习惯,将美德固化为品格。

“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 人生的航船,正是在对无数“小恶”的规避和对无数“小善”的践行中,才能行稳致远,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勿以恶小而为”的坚定守护者和践行者,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当每个人都能对微小的恶行保持警醒,对微小的善行心怀热忱时,我们必将汇聚成推动社会向善的磅礴力量,共同构筑一个更加公正、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