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传统节日还活在当下吗?

过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寻找文化之根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千古流传的诗句,道出了中国人对“过节”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情感,节,是时间的坐标,是情感的容器,更是文化的基因,它承载着我们对历史的回望、对亲情的眷恋、对美好的期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节日本该蕴含的文化意蕴,似乎正被消费主义的浪潮和数字化的喧嚣所稀释,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过节”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为节日注入新的生命力,寻找我们共同的文化之根。

传统节日还活在当下吗?-图1

过节,首先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深情回望。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史书,春节,是驱邪除秽、万象更新的仪式感,是对“年兽”传说的敬畏,更是对“团圆”这一终极价值的坚守;端午,是龙舟竞渡的激昂,是粽叶飘香的温情,更是对屈原家国情怀的千古凭吊;中秋,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是对圆满与丰收的共同向往,这些节日,通过代代相传的习俗与故事,将民族的历史记忆、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血脉,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倘若我们只把过节当作一个法定假日,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那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段宝贵的精神传承。

过节,是维系情感与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在现代社会,原子化的个体常常感到孤独与疏离,而节日,恰恰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让我们暂时放下工作的繁忙,回归家庭的港湾,与亲人、朋友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一张团圆饭的餐桌,承载的不仅是山珍海味,更是血脉相连的温暖与关爱;一次登门拜年,送出的不仅是礼品,更是久违的问候与祝福,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任何虚拟社交都无法替代的,它修复着情感的裂痕,加固着社会的信任,让我们在“人情味”中确认自己的归属感,可以说,节日是社会的“黏合剂”,它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共同体。

我们必须正视当下节日所面临的“异化”危机。 消费主义无孔不入,节日的商业气息日益浓厚,从“双十一”到“年货节”,节日的核心似乎从“人”转向了“物”,从“情”转向了“利”,我们疲于应付各种购物节,却在节日的喧嚣中感到愈发空虚,数字化的便利也带来了情感的“浅层化”,一条群发的祝福短信,一个点下的“赞”,取代了手写的贺卡和真诚的交谈,节日的仪式感在简化中流失,其应有的庄重与敬畏,正被快餐式的娱乐所消解,这种“异化”,使得节日本该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功能大打折扣,值得我们警惕与反思。

面对挑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传承与创新,是让节日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传承,意味着要“守正”,深入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核,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让年轻人了解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创新,则意味着要“出新”,在保留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赋予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有趣的线上民俗游戏,让传统文化以更酷的方式“出圈”;我们可以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将“团圆”的内涵从家庭小爱扩展到对社会的关爱;我们也可以倡导“轻过年,重于心”,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攀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陪伴家人、体验文化本身上。

归根结底,过节的意义,不在于形式多么隆重,而在于我们能否在那一刻,真正地停下来,与历史对话,与亲人联结,与内心和解,它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次精神的充电之旅,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以开放之态拥抱变化,让每一个节日都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彰显,情感共鸣的港湾,照亮我们前行的精神灯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