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疫情后如何快速重建心理防护?

疫情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的隔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亲友的担忧等都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和防护至关重要。

疫情后如何快速重建心理防护?-图1

这份指南将从“识别问题”、“自助方法”、“专业求助”和“特殊人群关怀”四个方面,为您提供详细的辅导和支持。


第一部分:识别与理解常见的心理困扰

要认识到自己或他人可能正在经历哪些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在特殊时期是正常的,不必过分自责。

焦虑与恐惧

  • 表现: 对病毒和感染的过度担忧,频繁查看疫情信息,心慌、胸闷、出汗、失眠、坐立不安。
  • 原因: 对未知的恐惧,对健康和生命的担忧。

抑郁与无助感

  • 表现: 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感到绝望、无助,精力下降,食欲和睡眠改变。
  • 原因: 活动范围受限,社交隔离,生活节奏被打乱,感觉失控。

愤怒与易怒

  • 表现: 因小事发脾气,对防疫政策或他人行为感到不满,不耐烦。
  • 原因: 感到自由被限制,压力无处宣泄,或因误解而产生冲突。

认知功能下降

  • 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难以做决定,感觉“脑子转不动”。
  • 原因: 长期压力消耗心理资源,大脑处于“应激”状态。

睡眠障碍

  • 表现: 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睡眠浅。
  • 原因: 焦虑情绪、生活作息紊乱、缺乏运动。

第二部分:个人心理调适自助方法(可以立即行动)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您稳定情绪,重建内心的秩序感。

信息管理:建立“心理防火墙”

  • 控制信息摄入: 设定固定时间(如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查看官方权威信息,避免全天候刷手机,睡前一小时尤其要远离负面新闻。
  • 甄别信息来源: 只相信政府、世界卫生组织(WHO)、权威医疗机构发布的信息,对社交媒体上的小道消息和谣言保持警惕。
  • “数字排毒”: 每天留出一段时间,完全不接触手机和电脑,让大脑得到休息。

情绪调节:与情绪和平共处

  • 接纳情绪: 告诉自己:“感到焦虑/害怕是正常的,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感到羞耻或自责。
  • 正念与呼吸练习:
    • 腹式深呼吸: 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一只手放在胸口,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感受腹部鼓起;屏住呼吸7秒;然后用嘴巴缓慢呼气8秒,感受腹部收缩,重复5-10次,能有效平复紧张情绪。
    • “5-4-3-2-1”感官练习: 当感到焦虑时,环顾四周,找出:5样你能看到的东西,4样你能触摸到的东西,3样你能听到的声音,2样你能闻到的气味,1样你能尝到的味道,这能将你的注意力拉回到当下。
  • 适度表达: 通过写日记、与信任的家人朋友视频通话、画画等方式,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行为激活:重建生活秩序感

  • 制定规律的作息表: 即使居家,也要像平时一样安排起床、工作/学习、吃饭、休息、睡觉的时间,规律的作息是心理稳定的基础。
  • 坚持体育锻炼: 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居家运动,如瑜伽、健身操、跳绳、原地跑等,运动能释放内啡肽,是天然的“快乐剂”。
  • 培养兴趣爱好: 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平时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如阅读、烹饪、学习一门新技能、做手工、玩乐器等。
  • 保持社交连接: 虽然物理隔离,但不要心理隔离,多与亲友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互相支持。

认知重塑:改变负面思维

  • 挑战灾难化思维: 当你想到“万一我感染了怎么办”时,试着问自己:“最坏的情况真的会发生吗?如果发生了,我能应对吗?有没有更可能的结果?” 用更现实、平衡的视角看待问题。
  • 关注可控因素: 将注意力从“我无法控制疫情”转移到“我能控制什么”,我戴口罩、勤洗手、接种疫苗,这就是在保护自己和他人”。
  • 练习感恩: 每天睡前想出3件值得感恩的小事,今天天气很好”、“家人很健康”、“吃到了一顿美味的饭菜”,这有助于提升积极情绪。

第三部分:何时以及如何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如果自我调节后,心理困扰仍然严重,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请不要犹豫,寻求专业帮助。

寻求帮助的信号:

  • 负面情绪持续超过两周,且无法自行缓解。
  • 严重影响睡眠、饮食和日常生活功能(如无法工作、学习)。
  • 出现强烈的绝望感、自杀念头或自伤行为。
  • 因焦虑或恐惧而完全不敢出门。

寻求帮助的途径:

  • 心理援助热线: 许多城市和机构都设立了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可以提供即时的情绪支持。
    • 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20-5
    • 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010-82951332800-810-1117 (座机) / 010-82951150 (手机)
    • 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021-12320-5
    • (请在网络上搜索您所在城市的最新热线信息)
  • 在线心理咨询平台: 如简单心理、壹心理等平台,提供专业的线上咨询服务。
  • 医院精神心理科: 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到综合医院或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科/精神科就诊,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部分:对不同群体的特别关怀

  • 一线防疫人员:

    • 挑战: 工作强度大、感染风险高、目睹生死离别、自身也承受巨大压力。
    • 建议: 保证轮班休息,接受同事和上级的情感支持,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
  • 确诊患者及家属:

    • 挑战: 面对疾病本身的恐惧、治疗的痛苦、隔离的孤独、对家人的愧疚感。
    • 建议: 积极配合治疗,相信医学的力量,通过视频等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系,获得情感支持,利用医院提供的心理服务资源,家属要给予充分的理解、鼓励和无条件的关爱。
  • 老年人:

    • 挑战: 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容易受谣言影响;孤独感更强烈;可能因慢性病感到无助。
    • 建议: 子女应耐心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帮助他们筛选可靠信息,多打电话、视频陪伴,鼓励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室内活动,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感受。
  • 儿童及青少年:

    • 挑战: 无法理解疫情,可能感到困惑和害怕;居家学习导致作息混乱;缺少同伴社交。
    • 建议:
      • 家长: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疫情(如用“病毒怪兽”比喻),避免过度恐吓,保持耐心,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安排规律的学习和娱乐时间,鼓励他们通过视频和同学朋友联系。
      • 学校: 提供线上课程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心理辅导课或团体活动。

疫情是一场全民的“心理大考”。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做好个人防护同样重要,感到脆弱和不安是人之常情,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通过科学的自我调适和勇敢地寻求支持,我们完全可以平稳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并在此过程中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