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辅导班创业经历,2025年还能入局吗?

我的辅导班创业经历:从“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到“点亮万家灯火”

我叫李明,一个在“教育内卷”时代里,选择投身其中的普通创业者,我的故事,始于一份简单的初心,终于一个复杂的系统。

辅导班创业经历,2025年还能入局吗?-图1

第一幕:缘起——一份朴素的初心与一腔热血

创业前,我在一家公立学校做了五年高中数学老师,每天看着学生们在题海中挣扎,我深感惋惜,很多孩子并非不努力,而是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个性化的关注,一个50人的班级,老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痛点”。

我常常想,如果我有一个小班,只教十几个学生,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能把一个知识点掰开揉碎了讲,直到他们完全理解;我能针对每个人的薄弱环节,定制专属的练习;我能像朋友一样,在他们迷茫时给予鼓励。

2025年,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说我“太拼”,劝我安安稳稳,但看着家长们焦虑的眼神和学生们疲惫的背影,我内心的那团火越烧越旺。“我要创办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班!” 这就是我的初心。

第二幕:起步——从“一人班”到“夫妻店”

万事开头难,我的启动资金只有自己工作攒下的5万元。

  1. 选址与装修: 我没有选择昂贵的商业地段,而是在一个成熟小区的底商租下了一个80平米的小两居,租金便宜,环境安静,家长接送也方便,我和老婆(她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亲自上阵,刷墙、买二手桌椅、组装书架,把“家”变成了“教室”,我们没有豪华的装修,但每一面墙都贴满了我们亲手写的励志标语和数学公式。

  2. 招生: 第一批学生,是我从前的学生和家长“施舍”给我的信任,我给每个孩子做了免费的学情诊断,然后制定了详细的提升方案,我承诺:“一个月内,如果成绩没有提升,全额退款。” 这个承诺给了我巨大的压力,但也给了我最强的动力,那段时间,我每天备课到凌晨,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不停地和家长沟通反馈。

  3. 口碑的诞生: 第一个学生叫小宇,数学常年不及格,我花了整整两周,帮他补完了初二整个学期的知识漏洞,当他第一次在月考中及格,拿着试卷跑到我面前时,我比自己考了满分还激动,他的妈妈激动地给我送来了锦旗,并在家长群里分享我们的故事。“口碑”这个词,从那一刻起,才真正有了重量。

  4. 团队的雏形: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我老婆辞掉了她的工作,负责前台、财务和家校沟通,我们成了真正的“夫妻店”,她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处理了所有琐碎的杂事,让我能专注于教学。

第三幕:发展——从“夫妻店”到“规范化”的阵痛

辅导班开了两年,学生从10个变成了80个,口碑越来越好,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1. 管理混乱: 我老婆一个人要对接80个家长,信息错漏、排课冲突、收费混乱成了家常便饭,我们经常因为一个学生的时间安排吵得面红耳赤,我意识到,“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只适用于初创期,当规模扩大时,必须有清晰的制度和流程。

  2. 师资瓶颈: 我只能教数学,其他科目怎么办?我开始招聘兼职老师,但问题来了:如何保证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统一我们的教学理念?我花重金招聘了一位有经验的退休语文老师,让他负责教研和培训新老师,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教学流程和课件体系,我们不再让老师“自由发挥”,而是要求所有老师使用我们共同打磨的“讲义+练习+错题本”三位一体模式。

  3. 品牌建设: 我们的名字“明心教育”(取自我名字和“点亮心灵”之意)越来越响亮,但我们还只是一个“小区里的好老师”,我开始思考如何“走出去”,我们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定期分享教育干货、学生案例和提分故事;我们组织了免费的“公益家长课堂”,讲解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我们和周边的小学合作,提供免费的公益讲座。品牌,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而是靠持续的价值输出建立起来的。

第四幕:挑战——疫情下的生死考验

2025年,疫情来袭,线下辅导班被按下了暂停键,看着空无一人的教室,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每个月数万元的房租和老师工资,像一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那是我创业以来最黑暗的时期,我连续几晚失眠,甚至想过放弃。

但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我们决定全面转向线上教学,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老师们不熟悉直播软件,学生和家长不适应线上互动,效果如何保证?

我们硬着头皮上,我带头学习各种直播工具,组织老师进行线上模拟授课,我们购买了专业的直播设备,为每个老师配备了手写板,为了保证效果,我们把大班拆成更小的“云小班”,增加互动频次,我们还推出了“线上体验课”,让家长和孩子零风险尝试。

那段日子,我们每天从早忙到晚,晚上还要开会复盘,慢慢地,我们发现,线上教学其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回看、不受地域限制、互动数据更清晰,很多远在外地的家长也慕名而来,我们不仅活了下来,还开拓了新的市场。

第五幕:反思与展望——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灌输”

我的辅导班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从一个“一人班”发展到了拥有15名全职老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型教育机构,回顾这段历程,我感慨万千,也总结了几点心得:

  1. 初心比模式更重要: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初心,我们从不搞“饥饿营销”,也不做“大班填鸭”,我们最自豪的不是学生提了多少分,而是看到他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2. 体系比个人更长久: 创业初期,创始人就是核心竞争力,但发展壮大后,必须依靠体系,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研-教学-服务”体系,确保每一位学生,无论遇到哪位老师,都能享受到同等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3. 拥抱变化,主动求变: 疫情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教育行业永远在变化,从线下到线上,从大班到小班,从学科辅导到素质拓展……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被动等待。

  4. 敬畏教育,也敬畏商业: 教育是良心活,不能只看利益,但作为企业,必须要有健康的商业模式才能持续发展,我们平衡好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教研升级和员工福利上,形成了良性循环。

写在最后:

我的辅导班创业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它教会我,创业就像带一个班级,你需要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商业计划),有耐心的“备课”(市场调研),有活力的“课堂”(执行落地),还要有温暖的“课后辅导”(客户维护)。

这条路很苦,但每当看到曾经迷茫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帮助而考入理想的大学,看到家长们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我们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点燃一个个家庭的希望,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创业者,最大的幸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