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忧患意识当如何成为前行的不竭动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忧患意识的当代价值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句古老的箴言,穿越千年历史烟云,依然振聋发聩,它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忧患意识,是个人成长、国家强盛、文明延续的精神基石,在看似安逸祥和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重拾这份“忧患”的智慧,警惕“安乐”的陷阱,让忧患意识成为驱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

忧患意识当如何成为前行的不竭动力?-图1

忧患,是个人砥砺前行的清醒剂。 一个人若沉溺于一时的舒适与满足,便会丧失前进的斗志与方向,最终被时代淘汰,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个体命运的精准洞察,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复国大业;范仲淹断齑画粥,心怀天下,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绝唱,反观当下,一些年轻人陷入“躺平”与“佛系”的泥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正是缺乏忧患意识的表现,他们忘记了,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安逸的环境,而是源于自身应对风险、战胜挑战的能力,唯有常怀“本领恐慌”,不断学习,精进不休,才能在风浪来临时,拥有稳如磐石的底气。

忧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压舱石。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忧患意识更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远见,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的衰败,往往始于精神的懈怠与思想的麻痹,晚清王朝,承平日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视而不见,最终在“百年国耻”中惊醒,为时已晚,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从“两个务必”到“全面从严治党”,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无不体现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正是这份未雨绸缪的清醒,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改革任务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

忧患,是文明赓续传承的守护神。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忧患意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升华的重要保障,人类文明的进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与自然、与自身局限抗争的历史,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探索科学,兴修水利;面对疾病瘟疫,我们钻研医学,研发疫苗;面对环境恶化,我们反思发展,倡导绿色,正是这种对未知风险的敬畏,对潜在危机的警惕,驱动着人类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创造出灿烂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倘若人类丧失了忧患意识,满足于眼前的索取与安逸,那么文明的火种,终将在无度的消耗中黯然熄灭。

我们倡导的忧患,并非杞人忧天的悲观,也不是畏首畏尾的怯懦,它是一种积极、理性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于安思危”的智慧,一种“临渊履冰”的审慎,更是一种“向最难处攻坚,在要紧处着力”的责任与担当,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与光明,更要看到不足与风险;既要享受和平与发展的红利,更要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今日之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就越需要我们发扬忧患精神,对个人而言,要摒弃浮躁,沉心钻研,锻造过硬本领;对国家而言,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让我们将忧患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奋斗,迎接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次机遇,在忧患中奋起,在磨砺中成长,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