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于无声处听惊雷
历史的长河,滚滚东逝,淘尽了无数英雄豪杰,也沉淀了无数文明瑰宝,当我们回望那些璀璨的星辰,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并非总是振臂高呼、声势浩大,而是在无声的坚守与蓄力中,爆发出改天换地的力量,这力量,如同深埋地下的惊雷,看似沉寂,却蕴含着最磅礴的伟力,真正的伟大,往往孕育于无声之处。

无声,是厚积薄发的沉潜,是“十年磨一剑”的坚韧。 任何惊世的成就,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默默耕耘,屠呦呦先生在发现青蒿素之前,是在数百次的实验失败中无声地坚守;莫言先生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是在故乡的田野与人群里无声地观察与书写;大国工匠们在打磨精密仪器时,是在毫厘之间的无声专注与执着,他们没有选择喧嚣的舞台,而是沉潜于知识的海洋、技艺的深处,这种“无声”,不是消极的沉默,而是一种主动的、蓄势待发的沉淀,它如同竹子,用数年时间在地下默默扎根,才有了后来“一日千尺”的拔节生长,倘若急于求成,浮于表面,终将是昙花一现,无法成就真正的伟业。
无声,是独立思考的清醒,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勇。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可贵,它意味着不盲从、不跟风,敢于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的“无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面对教会的强大压力与世人的普遍质疑,他选择了用严谨的观察与计算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一种无声的对抗,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却能在黄州的荒僻之地,于无声中反思人生,最终成就了文学与哲学的巅峰,他们的“无声”,是对真理的执着,是对内心的忠诚,这种力量,不依赖于外界的喝彩,它源于内在的坚定与强大,足以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无声,更是大音希声的境界,是“大爱无言”的深沉。 最深沉的情感与最崇高的精神,往往是不需要言语来装饰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深夜书桌旁的一杯热牛奶,是无声的陪伴与守护,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身着厚重的防护服,看不清彼此的面容,但他们用专业的行动和坚毅的眼神,传递着无声的承诺与力量,这种“无声”的爱与奉献,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穿透力,更能直抵人心,它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一种超越言语的伟大,构成了社会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
反观当下,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人人渴望被看见的时代,社交媒体上的“刷屏”、直播间的“叫卖”、追求“流量”与“热点”的浮躁心态,让太多人迷失了方向,忘记了“无声”的价值,我们急于发声,却忘了倾听;渴望被关注,却忽视了内心的沉淀,殊不知,那些能够真正“留”下来的,恰恰是那些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默默生长、默默发光的个体与作品。
让我们学会欣赏“无声”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自己留一片宁静,让思想得以沉淀;在众声喧哗中,保持一份清醒,让灵魂得以独立;在与人交往中,传递一份无言的善意,让情感得以升华,因为,真正的惊雷,并非震耳欲聋的巨响,而是那于无声之处,积蓄已久、足以撼动世界的力量,让我们都做那“于无声处”的坚守者与耕耘者,静待属于我们自己的那声惊雷。
范文点评
这篇范文是一篇典型的“高分议论文”,其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全符合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
立意深刻,中心突出 (内容项20/20分)
- 观点鲜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核心观点——“真正的伟大,往往孕育于无声之处”,观点深刻、新颖,具有思辨性。
- 层层递进: 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层面——“厚积薄发的沉潜”、“独立思考的清醒”、“大音希声的境界”——对中心论点进行了解构和论证,这三个层面由个人成长(磨剑)到精神品格(醒悟),再到情感境界(大爱),逻辑清晰,层层深入,使论证显得全面而深刻。
- 首尾呼应: 开头用历史长河引出观点,结尾回归当下,呼吁人们回归“无声”的价值,并再次点题“于无声处听惊雷”,结构完整,主旨突出。
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表达项20/20分)
- 论据丰富: 文章选用了三组极具代表性的论据:
- 科学文化领域: 屠呦呦、莫言、大国工匠,体现了“无声”的积累与创造。
- 历史思想领域: 哥白尼、苏轼,体现了“无声”的坚持与清醒。
- 社会情感领域: 父母之爱、抗疫医护人员,体现了“无声”的奉献与深沉。 这些论据跨越古今中外,涵盖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极具说服力和文化底蕴。
- 论证方法多样:
- 举例论证: 核心论证方式,用具体事例支撑观点。
- 引用论证: “十年磨一剑”、“众人皆醉我独醒”、“大音希声”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 比喻论证: 将“无声的力量”比作“深埋地下的惊雷”、“竹子扎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 对比论证: 将“无声”的伟大与当下社会“喧嚣浮躁”的现象进行对比,凸显了“无声”的价值,使论证更具现实意义。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结构项20/20分)
- “凤头”精彩: 开篇用历史长河的宏大叙事引入,迅速抓住读者眼球,并点明中心论点。
- “猪肚”充实: 三个分论点各自成段,每段内部结构清晰(提出分论点 + 阐释 + 举例分析 + 小结),段落之间用过渡句自然衔接,逻辑流畅。
- “豹尾”有力: 结尾不仅总结了全文,更联系现实,发出呼吁,升华了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力量。
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发展等级20/20分)
- 词汇丰富: 使用了“滚滚东逝”、“璀璨瑰宝”、“厚积薄发”、“振臂高呼”、“大音希声”、“宦海沉浮”等大量书面语和成语,语言典雅,功底深厚。
- 句式灵活: 长短句结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深夜书桌旁的一杯热牛奶”,句式整齐,富有感染力。
- 意境深远: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一标题本身就极具诗意和哲理,文中多处营造了这种意境,使文章不仅仅是在说理,更是在传递一种美学和哲学思考。
总评: 这是一篇堪称范本的议论文,它思想深刻、论据翔实、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完美地展现了高中生应有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在高考阅卷中,这样的文章极易获得“一类上”的分数,即55分以上(满分60分),是名副其实的“满分作文”。
启示: 对于高中生而言,写好议论文,关键在于“想得深、论得透、写得美”,平时要多积累素材,多进行思辨训练,学习优秀范文的论证结构和语言表达,才能在考场上写出同样出彩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