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代洪流中,重拾风雅之韵
当“内卷”与“躺平”成为流行语,当快节奏的生活将人裹挟向前,我们似乎在无尽的喧嚣中,渐渐遗失了一种名为“风雅”的气质,风雅,这个源自《诗经》的古老词汇,常被误解为附庸风雅的矫饰,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拨开历史的尘埃,我们会发现,风雅并非一种遥不可及的贵族姿态,而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精神追求,一种在平凡生活中淬炼出的审美情趣与生命态度,在今天这个物质丰裕而精神易显荒芜的时代,重拾风雅,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溯,更是安顿浮躁心灵、构建诗意栖居的必由之路。

风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修养,是精神的丰盈与从容。
真正的风雅,从不在于衣物的华美或居室的奢华,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安宁,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流露,正如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的滋养与阅历的沉淀,会让人拥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气度,这种气度,是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宠辱不惊,是洞察世事后的通透与豁达,它让人在物欲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在急功近利时坚守一份淡泊,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却能于黄州的赤壁之下,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也能于惠州的清寂之中,品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恬适,正是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豁达的生命哲学,构成了他最动人的风雅,风雅的根基,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为心灵留白,用经典、艺术与思考,构筑一个丰盈而自足的精神世界。
风雅,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生活美学,是审意的精致与创造。
如果说内在修养是风雅的“骨”,那么生活美学便是风雅的“肉”,风雅并非要我们远离尘世,而是要我们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发现并创造美,它是一种“删繁就简”的生活智慧,懂得在纷繁中抓住本质;也是一种“领异标新”的创造精神,敢于在平凡中注入巧思,一盏清茶,可静心;一束插花,可悦目;一曲古琴,可涤魂,这些并非奢侈的点缀,而是将诗意融入日常的仪式感,当我们在清晨为窗台上的绿植浇水,在午后为自己冲泡一杯手冲咖啡,在夜晚伴着书香入眠时,我们便是在践行一种朴素而真实的风雅,这种风雅,无关乎花费多少,而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它让我们从机械重复的日常中解脱出来,将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饮食、每一次休憩,都变成一次与美的邂逅,从而让平凡的日子也闪耀着诗意的光芒。
风雅,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当代担当,是责任的坚守与情怀。
有人或许会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谈风雅是否不合时宜?恰恰相反,风雅在当代更应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它不应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应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情怀与担当,一个风雅的现代人,不仅懂得欣赏古典的韵味,更能拥抱多元的文化;不仅追求个人的审美情趣,更怀揣着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这份风雅,体现在一位程序员利用业余时间开源优质代码,造福社区;体现在一位城市规划师精心设计口袋公园,为市民留出休憩的绿意;体现在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点燃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它是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一种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情怀,真正的风雅,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智慧,是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到极致,并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姿态,去面对世界,创造价值。
风雅并非一个陈旧的标签,而是一条通往更高生命境界的路径,它始于内心的修养,见于生活的美学,终于时代的担当,在今天,我们不必复刻古人的生活方式,但必须继承其精神内核,让我们在奔忙的间隙,停下脚步,读一本好书,赏一片落花,品一杯清茶,在与美的对话中安顿心灵,让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以专业和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风雅新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不仅站稳脚跟,更能活出从容、丰盈、有格调的人生,让风雅之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