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并列式结构议论文?
并列式结构,又称“分论点并列式”,是议论文中最常用、最清晰的结构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

中心论点 → 分论点一 + 论证 → 分论点二 + 论证 → 分论点三 + 论证 → 总结
文章主体部分由两到三个(通常是三个)平行的、地位相等的分论点构成,这些分论点都从属于中心论点,共同支撑中心论点,但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或“对比”关系,每个分论点都独立成段,拥有自己的论据和论证过程。
形象比喻: 如果把中心论点比作一棵大树的树干,那么分论点就是从树干上分出的几根粗壮的树枝,它们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生长,但都共同支撑着整棵大树。
并列式结构的优势
- 结构清晰,逻辑分明: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文章的骨架,易于理解和接受。
- 论证全面,说服力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论述,使论证更加充分、立体,避免片面性。
- 易于操作,写作方便:作者只需围绕中心论点,构思几个平行的分论点,然后分别填充论据即可,思路不容易跑偏。
并列式结构的详细解析
一篇标准的并列式结构议论文通常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 要求:简洁、明确,能概括文章主旨。
- 示例:《论青年人的担当》、《说“勤”》、《坚守初心,行稳致远》
开头(引论)
- 任务: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
- 方法:
- 名言警句/诗词开篇:引用一句与话题相关的名言、古诗或俗语,增加文采。
- 故事/现象引入: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描述一种社会现象,自然过渡到论点。
- 设问开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然后给出自己的答案(即中心论点)。
- 关键:开篇结尾处必须用一句明确的话亮出中心论点。
主体(本论)—— 核心部分
- 任务:设置2-3个分论点,并进行详细论证。
- 结构:通常采用“总-分-总”或“分-总”模式,每个分论点独立成段。
- 段落内部结构(五步法):
- 分论点句:段落开头第一句话,清晰、有力地提出本段的分论点。
- 阐释句:对分论点进行简要解释或说明,让读者明白其内涵。
- 论据句:列举事实论据(名人轶事、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或道理论据(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公理常识)。
- 分析句:最关键的一步! 将论据与分论点联系起来,分析论据如何证明分论点,这是“摆事实”和“讲道理”的结合。
- 小结句:对本段论证进行总结,重申分论点,并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结论)
- 任务: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发出号召或引人深思。
- 方法:
- 总结归纳:简要回顾几个分论点,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 发出号召:呼吁读者采取行动,践行观点。
- 展望未来:对论点所指向的美好未来进行展望。
- 引用名言:用一句精辟的名言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 注意:结尾要简洁有力,避免重复开头,要有拔高和升华。
写作步骤示例
论青年人的担当**
第一步:确立中心论点
- 中心论点:青年人应心怀家国,勇于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步:构思并列分论点(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
-
分论点一(从个人品格角度):担当是青年人淬炼品格、砥砺前行的磨刀石。(担当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
分论点二(从社会贡献角度):担当是青年人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担当对社会的价值)
-
分论点三(从时代使命角度):担当是青年人回应时代召唤、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路。(担当与时代的关系)
-
检查:这三个分论点都围绕“青年人的担当”,分别从“个人-社会-时代”三个层面展开,是并列关系,逻辑清晰,互不交叉。
第三步:搜集论据
- 分论点一论据:苏轼被贬黄州,却仍心系百姓,治理蝗灾,兴修水利,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 分论点二论据: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投身“两弹一星”事业。
- 分论点三论据:新时代的青年扶贫干部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用生命诠释了担当。
第四步:按照结构框架成文
- 开头:引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引出“青年担当”的话题,提出中心论点。
- 主体:按照“分论点一+苏轼事例分析”、“分论点二+钱学森事例分析”、“分论点三+黄文秀事例分析”的顺序展开。
- 总结三个分论点,号召当代青年以奋斗之姿扛起时代重任。
范文示例
坚守初心,行稳致远**
人生如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在这趟没有返程的旅途中,是什么力量能让我们不迷失方向,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答案或许是多样的,但我坚信,唯有坚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坚守初心,是抵御诱惑、保持本心的“压舱石”。 世事纷繁,诱惑无处不在,名利的诱惑、安逸的向往,都可能让我们偏离航道,忘记为何出发,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儋州,面对人生的起落,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在黄州,他躬耕东坡,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他笑谈“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儋州,他办学堂、介学风,将中原文明带到天涯海角,正是因为这份对初心的坚守,苏轼才能在风雨飘摇中保持内心的豁达与从容,成就了其不朽的文学与人格,反之,那些在权力和欲望中迷失自我的人,最终都如流星般划过,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坚守初心,是攻坚克难、实现梦想的“动力源”。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会遇到重重险阻,初心便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是给予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国家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他告别家人,孤身一人奔赴荒岛,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走过来时,他坚定地回答:“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这是我的初心。”正是这份为国为民的初心,化作了无穷的力量,让中国拥有了核潜艇的“定海神针”,倘若没有这份初心的驱动,又怎能有人能忍受三十年的孤独与寂寞,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坚守初心,是回应时代、成就价值的“指南针”。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份子,我们的个人价值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新时代的青年扶贫干部黄文秀,北师大硕士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革命老区,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她曾说:“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来了,但总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这份“回来”的决心,就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新时代青年的初心,她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奋斗在扶贫一线,黄文秀用她的行动诠释了,将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