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艰苦朴素为何是时代永不过时的美德?

让艰苦朴素的时代光芒,照亮复兴之路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古老的箴言,穿越千年历史长河,依然振聋发聩,艰苦朴素,这四个字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价值追求,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我们重提艰苦朴素,并非要否定社会进步,回归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要重新审视其深刻的内涵与不朽的时代价值,让它成为我们砥砺前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火炬。

艰苦朴素为何是时代永不过时的美德?-图1

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底色。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奉献,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从红军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鱼水情深,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无私奉献,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了艰苦朴素的真谛,它意味着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意味着克己奉公、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意味着珍惜资源、敬畏自然的生存智慧,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的力量源泉。

艰苦朴素,是抵御时代侵蚀、保持先进本色的“压舱石”。 不可否认,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便捷的支付、琳琅的商品、多样的选择,极大地提升了生活品质,物质的洪流也带来了精神的冲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消费主义如影随形,侵蚀着一些人的思想,有人信奉“精致利己主义”,追求名牌豪车,将物质享受视为人生唯一目标;有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讲排场、比阔气,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褪色,是朴素价值观的迷失,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艰苦朴素是防腐拒变、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一旦沉溺于奢靡,便会脱离群众,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对于社会而言,艰苦朴素是涵养健康社会风气、抵制不良思潮的重要屏障,它能引导人们将目光从物质的浮华转向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成长。

艰苦朴素,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与践行路径。 新时代的艰苦朴素,绝不是要我们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要我们树立一种更高级、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它是理性消费的智慧。 这并非吝啬,而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实需求与虚假欲望,拒绝为“符号”和“标签”买单,追求“质”而非“量”的消费,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实现个人资源的优化配置。

它是绿色环保的行动。 艰苦朴素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珍惜粮食、节约水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公共交通或绿色出行……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对“物力维艰”的深刻理解,是对地球家园的切实守护,它体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

它是专注奋斗的姿态。 艰苦朴素的核心在于“奋斗”二字,它要求我们将更多的精力从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学习、工作和创造中去,在科研岗位上,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在创业征途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这种为理想和事业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富有”,其带来的精神满足感远非物质享受可比。

它是淡泊名利的境界。 朴素意味着内心的纯粹与安宁,当我们不再为外界的评价所累,不再为名利所困,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更专注于内心的成长,这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与豁达,是抵御浮躁、保持定力的强大内心力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映照出国家兴衰的规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昂扬的斗志,让我们重新拾起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理性的消费、绿色的行动、奋斗的姿态和淡泊的境界,共同抵制奢靡之风,涵养清朗之气。

让艰苦朴素这束穿越时空的光芒,不仅照亮我们个人前行的道路,更能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照亮我们走向更加辉煌未来的康庄大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