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如何定?

下面我将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的写作指南,包括核心思路、结构模板、经典范例以及实用素材,希望能帮助你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文采的议论文。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如何定?-图1


第一部分:核心思路与写作要点

写历史人物的议论文,关键在于“立意”“论证”

核心立意:超越“好人/坏人”的二元论

不要简单地给历史人物贴上“伟大”或“残暴”的标签,优秀的人物分析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 多维度视角: 将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理解其行为的动机和局限性,评价秦始皇,既要看到他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的功绩,也要看到他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的过失。
  • 辩证分析: 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可以分析其性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如何共同作用,影响了其命运和历史进程,拿破仑既是军事天才,也是独裁者;他的雄心壮志既是他的动力,也是他最终失败的根源。
  • 以史为鉴: 思考这个人物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他的失败教训又是什么?这是议论文价值的升华。

论证方法:让你的观点站得住脚

  • 例证法: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用人物的具体事例来证明你的分论点,要论证“苏轼的豁达”,可以列举他“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却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事例。
  • 引证法: 引用人物自己的名言、他人的评价或历史文献来增强说服力,评价诸葛亮,可以引用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对比论证: 将不同历史人物(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其特点或你的观点,将岳飞的“精忠报国”与秦桧的“奸佞误国”对比,突出忠奸的价值判断。
  • 因果论证: 分析人物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揭示其历史发展的逻辑链条,分析“安史之乱”为何爆发,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后期的骄奢淫逸和藩镇割据的根源。

第二部分:经典议论文结构(五段式)

这是一种清晰、稳妥的结构,适合初学者和应试。 ** (要凝练、有文采,能点明中心论点)

  • 示例:《于乱世中坚守的脊梁——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 示例:《历史的镜子:从秦始皇的功过看集权制度的双刃剑》

第一段:引论(凤头——引人入胜)

  1. 开篇: 用一句名言、一个设问、一个场景或一个普遍现象引出话题。
  2. 过渡: 简要介绍你要论述的历史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
  3. 论点: 清晰、明确地提出你的中心论点。

第二、三、四段:本论(猪肚——内容充实)

  • 通常设置2-3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支撑中心论点。

  • 每段结构:分论点句 + 论据(事例/引用) + 分析论证 + 小结

  • 分论点一(从“成就/贡献”角度):

    • 论点句:苏轼的文学成就,是他留给世界最宝贵的财富。
    • 论据:列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代表作,并简述其“豪放派”词风的开创性意义。
    • 分析:这些作品为何伟大?它们如何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 小结:苏轼的文学贡献奠定了他文坛宗师的地位。
  • 分论点二(从“精神/品格”角度):

    • 论点句:更重要的是,苏轼在逆境中展现出的豁达与坚韧,构成了他的人格光辉。
    • 论据:讲述他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以及在这些地方他如何从苦闷中走出,开垦东坡、研究美食、与民同乐。
    • 分析: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是如何体现其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养的?
    • 小结:这种精神力量,使他超越了个人苦难,成为后世失意者的精神偶像。
  • 分论点三(从“影响/启示”角度):

    • 论点句:苏轼的价值,不仅在于过去,更在于他对后世乃至我们今天的启示。
    • 论据:提及后世文人(如辛弃疾)受其影响,以及他在美食、书法、绘画领域的多方面才能。
    • 分析:苏轼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应由官位高低来定义,而在于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发现美、创造价值。
    • 小结:苏轼的生命实践,为所有在人生路上迷茫的人点亮了一盏灯。

第五段:豹尾——响亮有力)

  1. 再次概括中心论点,并重申分论点。
  2. 升华: 将人物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联系起来,发出呼吁或引人深思。
  3. 收尾: 用一句精炼的话或一个有力的意象结束全文,余味悠长。

第三部分:经典范例赏析

这里以苏轼为例,展示如何将上述思路和结构化为文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的“不可救药”的乐观**

第一段(引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当命运的风暴将无数人吹得东倒西歪时,总有那么一些人,能于惊涛骇浪中,稳稳地站立,吟唱出生命的强音,北宋文坛的巨擘苏轼,便是这样一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的一生,是“乌台诗案”的惊魂,是黄州赤壁的沉思,是岭南瘴疠的放逐,无论身处何种绝境,他总能将苦难酿成佳酿,将悲歌化为壮词,在我看来,苏轼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冠绝千古的才华,更在于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这胸襟,是他留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段(本论一:才华的基石) 苏轼的乐观,首先植根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艺术才华,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种无所不包的胸襟,源于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在文学上,他“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词派,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个人的失意置于历史长河中,顿觉渺小,却也获得了永恒,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宇宙意识的笔力,让他能超越眼前的苟且,看到诗与远方,才华,是他对抗苦难的第一道,也是最坚实的一道防线。

第三段(本论二:实践的升华) 若仅有才华,苏轼或许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失意文人,他的乐观,更在于他将这种精神力量付诸实践,被贬黄州,他不是消沉度日,而是开垦“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研究美食,写下《猪肉颂》,他关心民生,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筑堤建桥,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将岭南的湿热苦夏,活成了田园牧歌,他将每一个被流放的地方,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种“穷则独善其身”的积极入世精神,让他的乐观不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哲学,一种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强大生命力。

第四段(本论三:永恒的启示) 苏轼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时代,他所代表的,是一种在任何逆境下都能保持人格完整与精神自由的生命范式,当我们今天面临工作压力、生活挫折时,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一剂良药,他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生命质量的,并非遭遇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解读遭遇,他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能奔跑;真正的富足,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内心拥有多少能创造快乐和发现美好的能力,苏轼用他的一生证明,精神的富足,足以抵御世间一切风雨。

第五段(: 苏轼的乐观,是一种由才华、学识和实践共同锻造的、融入骨血的生存智慧,他如同一座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