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端午习俗如何承载文化深意?

端午:不止于“节”,更在于“魂”

当粽叶的清香弥漫于街巷,当龙舟的鼓点响彻江河,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端午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已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在物质日益丰裕、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我们庆祝端午,是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的味觉享受,还是沉浸于热闹非凡的竞技场面?在我看来,端午的价值远不止于“节”的表象,更在于其承载的厚重“魂”魄,唯有深入其里,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这个节日的文化脉搏与精神内核。

端午习俗如何承载文化深意?-图1

端午之“节”,是民俗的画卷,是生活的仪式感。

“节”是端午最直观的呈现形式,它是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烟火气的民俗画卷,无论是南方水乡的龙舟竞渡,还是北方院落的艾草高悬;无论是江南水乡的“手轻飘”,还是北方黄土高坡的“蒸米糕”,端午的庆祝方式千姿百态,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吃粽子,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更是将节日的仪式感推向高潮,软糯的糯米包裹着或甜或咸的馅料,外用五色丝线缠绕,这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生活仪式,它连接着家庭的温情,凝聚着宗族的情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具体体现,这种仪式感,让平凡的日子有了值得期盼的节点,让个体的生命在集体的欢庆中找到归属与认同,端午之“节”,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是维系社会情感的“粘合剂”。

端午之“魂”,是精神的丰碑,是民族的脊梁。

比“节”更为深刻的,是端午所蕴含的“魂”,这“魂”,是忠诚与气节,是爱国与担当,千百年来,端午节的起源被普遍追溯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情怀,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他“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气节,共同铸就了端午节不朽的灵魂,屈原以身殉国,用生命诠释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之中,端午不仅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更是一个弘扬爱国主义、传承高尚品格的课堂,它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民族的尊严需要每一个人的坚守与捍卫,这“魂”,是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是我们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永不言败的力量源泉。

承端午之“魂”,方能过好端午之“节”。

在当代社会,我们如何让端午的“魂”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从“舌尖上的端午”走向“精神上的端午”,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离骚》,品一品屈原的家国情怀,让文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血脉,我们要赋予传统习俗新的时代内涵,龙舟竞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它所展现的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正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成为激励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成为端午文化的传播者与守护者,无论是通过新媒体讲述端午故事,还是在社区组织文化活动,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端午、热爱端午,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端午节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也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它以“节”为形,以“魂”为核,我们庆祝端午,既要享受那份节日的欢愉与温馨,更要汲取那份精神的滋养与力量,让我们在粽香与鼓点中,铭记屈原的千古绝唱,传承那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与不屈风骨,让端午的“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永远熠熠生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