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脊梁
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皆有其支撑,山有山之脊,撑起巍峨,俯瞰众生;水有水之脉,奔流不息,滋养万物,于人而言,亦有脊梁,它不仅是血肉之躯的支柱,更是精神世界的擎天柱,是立身之本,是民族之魂,所谓脊梁,是风骨,是气节,是那份在风雨飘摇中挺直腰杆、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内在力量。

脊梁,是个人的风骨,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
一个人的脊梁,并非指其身躯的高矮胖瘦,而是其精神的高度与强度,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归隐田园,他的脊梁,是坚守人格尊严的清高与孤傲;近有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下,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他的脊梁,是追求真理、不畏强暴的英勇与决绝;今有黄大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将生命最后的时光献给祖国的地球物理事业,他的脊梁,是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的人生或许轨迹不同,但他们的精神脊梁同样挺拔,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丰碑,反观那些见利忘义、阿谀奉承、在压力下卑躬屈膝的“软骨病”患者,他们或许能得一时之利,但终究会因精神的坍塌而为人所不齿,人无脊梁,则形同傀儡,行尸走肉。
脊梁,是民族的气节,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集体担当。
一个民族的脊梁,是其文化血脉中流淌的精神基因,是其面对历史洪流时的集体姿态,翻开中华民族的厚重史册,脊梁的光芒从未黯淡,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是岳飞“精忠报国”的呐喊,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是无数仁人志士“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牺牲,共同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在一次次劫难中浴火重生,当国家积贫积弱,探索前路,是詹天佑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是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归来为“两弹一星”奠基,是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为新中国挺起了坚实的技术脊梁,这根脊梁,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追求,它让我们在屈辱中奋起,在落后中追赶,在挑战中前行。
脊梁,是时代的使命,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执着坚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思潮激荡碰撞,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挺直自己的脊梁,这根脊梁,不再是简单的匹夫之勇,而是理性的思考、专业的素养和长远的视野,它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的枯燥探索,为了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它是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默默耕耘,为了带领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它是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在自己岗位上的精益求精,为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添砖加瓦,从“北斗”组网到“嫦娥”探月,从脱贫攻坚到抗击疫情,我们看到的正是无数个体挺直的脊梁,汇聚成推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这股力量,不张扬,却坚韧;不喧哗,却有力。
诚然,挺直脊梁并非易事,它意味着要承受压力,要面对诱惑,要忍受孤独,正如一棵树,唯有根系深扎大地,历经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世界带来一片荫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然,我们当以史为鉴,从先贤的脊梁中汲取力量;当以时代为任,在奋斗的实践中锤炼风骨,让我们每个人都努力成为一根挺拔的脊梁,或大或小,或显或隐,共同支撑起个人生命的尊严,支撑起民族未来的希望,支撑起人类文明进步的穹苍,方不负此生,不负这伟大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