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意气
“意气”二字,在汉语中分量极重,它不是简单的冲动或鲁莽,而是一种熔铸了理想、风骨与担当的精神气概,它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万丈,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亦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洒脱,谈意气,便是要探讨这种深植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力量,及其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意气,是少年锐气,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之志。
“意气风发”常用来形容青春年华,因为青年人最不缺的就是这股子锐气,它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陈规旧俗的挑战,以及对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从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到五四青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奔走呐喊;从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魄力,到新时代青年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崭露头角,意气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这股意气,不惧权威,不畏艰难,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正源于这股永不停歇的开拓之志。
意气,是侠骨风骨,是“士为知己者死”的道义担当。
如果说少年的意气是“向前看”,那么士人的意气则是“守得住”,它是一种坚守原则、信守承诺的风骨,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荆轲刺秦,明知九死一生,却为报太子知遇之恩,毅然踏上征程,这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极致体现,在现代社会,这种意气或许不再表现为具体的行侠仗义,但它化身为对公平正义的守护,对弱者的同情与援助,对职业操的坚守,一个有风骨的记者,会拒绝利益诱惑,只为事实发声;一个有担当的医生,会不计个人得失,竭尽全力救治病人,这种意气,是社会良知的底线,是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信任基石,它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温度与道义。
意气,是浩然正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独立人格。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股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是一种不为外界所动摇的独立人格和崇高气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守住了内心的宁静与高洁;文天祥面对元廷的威逼利诱,从容就义,彰显了民族的气节与尊严,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诱惑丛生的时代,坚守这份意气尤为重要,它意味着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诱惑前坚守底线,在名利前保持淡泊,这份正气,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脊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气并非匹夫之勇,更非意气用事,真正的意气,是建立在理性、智慧与责任之上的,有勇无谋的“意气”,只能沦为鲁莽的冲动;缺乏担当的“意气”,不过是自私的宣泄,谈意气,更要谈如何驾驭意气,我们要让意气与智慧同行,用冷静的头脑分析形势,用长远的眼光规划行动;我们要让意气与责任相伴,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意气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力量,它是我们青春的底色,是我们人格的标尺,是我们民族的魂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以意气为帆,以奋斗为桨,在人生的航程中,既要怀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少年锐气,也要坚守“威武不能屈”的士人风骨,更要常存“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浩然正气,方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真正活出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