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于成,于磨砺中绽放光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这句古老的谚语,深刻地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卓越,并非诞生于温室的安逸,而是淬炼于逆境的砥砺,宋代诗人张载有言:“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这便是“玉汝于成”的由来——意谓艰难困苦,如同雕琢美玉的砂石,终将把你磨砺成器,在我看来,“玉汝于成”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成长法则,它揭示了困境对于个体生命升华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玉汝于成,首先在于“磨”,磨去的是浮躁与脆弱,留下的是坚韧与沉稳。
未经雕琢的玉石,外表粗陋,内蕴光华,却无法为人所识,唯有经过工匠的千凿万锤,才能去其石皮,显其温润,人生亦是如此,安逸的环境容易让人滋生惰性,消磨意志,如同未经打磨的玉石,虽有潜力却无法展现其价值,而困境,便是那把无情的刻刀,它剔除我们性格中的杂质——骄傲自满、急功近利、脆弱不堪,司马迁身陷囹圄,遭受宫刑,这无疑是人生最残酷的“磨砺”,正是这奇耻大辱,磨去了他的屈辱与愤懑,沉淀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坚韧与执着,最终铸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倘若没有这场磨难,司马迁或许只是个普通的史官,而非流芳百世的史学巨擘,我们不应畏惧困境,而应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雕琢,让心灵在磨砺中变得愈发纯粹与强大。
玉汝于成,其次在于“汝”,凸显的是主体在磨砺中的主观能动性与不懈追求。
“玉汝于成”的主语是“你”,这强调了困境本身并不能自动成就一个人,同样的“磨砺”,对于不同的人,结果可能截然相反,有的人在逆境中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最终被困难吞噬;而有的人则能正视挑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逆境中寻找生机,实现自我超越,这里的“汝”,代表着一个人的品格、意志与智慧,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儋州,命运的无情“磨砺”并未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生命的无限潜能,在黄州,他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在惠州,他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正是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韧品格,让他在苦难的土壤中,开出了文学与人格的绚烂之花,可见,困境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应对困境,却是主观的选择,唯有具备强大的内心和不屈的意志,才能在“磨砺”中把握方向,成”为自己。
玉汝于成,最终指向“成”,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生命升华与价值实现。
这里的“成”,并非指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完整,它意味着一个人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不仅获得了外在的成功,更拥有了内在的丰盈与强大,正如凤凰涅槃,于烈火中重生,其羽翼更加丰满,其鸣叫更加清越,晚清名臣曾国藩,早年屡试不第,甚至被同乡讥笑为“愚人”;带兵打仗更是败多胜少,数次投水自尽,正是这一系列的失败与挫折,迫使他反思、学习、修身,打脱牙和血吞”,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业,他所“成”的,不仅是湘军的统帅、中兴的柱石,更是一个通过自我磨砺不断完善人格的圣贤,这种“成”,是超越个人荣辱的,是精神世界的最终圆满。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人早已为我们揭示了“玉汝于成”的奥秘,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或许不会面临司马迁、苏轼那样的极端困境,但学业压力、工作挑战、生活琐碎,无不是对我们心性的“磨砺”,我们当以“玉”自勉,不畏惧“汝”之过程,以积极、坚韧的姿态拥抱每一次挑战,因为我们深知,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唯有在人生的磨刀石上不断砥砺,我们这块璞玉,才能最终去芜存菁,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