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中国式议论文,当下还需坚守传统表达吗?

论“中国式”: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的交响

“中国式”,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远的词汇,它既是一个文化标签,也是一个实践范式,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中国式家庭”到“中国式浪漫”,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式民主”,这个词组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出现在我们描述自身与世界的话语体系中,究竟何为“中国式”?它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植根于五千年文明土壤,融合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它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河流,既奔涌着传统的基因,又折射出当代的光芒。

中国式议论文,当下还需坚守传统表达吗?-图1

“中国式”的底色,是“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 这份智慧源于《论语》中的千古名句,它追求的不是消除差异、达成一律,而是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寻求和谐共生,这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艺术上,水墨画讲究“留白”,虚实相生,于空白处见意蕴,正是“和而不同”的视觉呈现;在政治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是这一智慧在处理国家统一与区域差异问题上的光辉典范;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零和博弈,主张各国共同发展,更是将“和而不同”升华为处理全球关系的中国方案,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有智慧的包容;这种“不同”不是封闭的孤立,而是开放的对话,它为世界贡献了一种超越对抗、走向协作的可能。

“中国式”的骨架,是“集体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辩证统一。 与西方文化中常强调的个体本位不同,“中国式”的社会结构更倾向于将个体置于家庭、社群和国家的网络之中,这种集体主义并非抹杀个性,而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担当,个人的价值实现,往往与对集体的贡献紧密相连,从疫情期间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到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为团队荣誉奋力拼搏的身影,都彰显了这种深沉的集体情怀,这种集体主义又与一种务实的、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相结合,我们不空谈抽象的理念,而更看重“实事求是”,追求“经世致用”,无论是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还是精准扶贫“一户一策”的精准,都体现了“中国式”实践在宏大叙事与微观操作上的高度统一——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又有俯下身子的实干。

“中国式”的脉动,是“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 任何传统都不是静止的化石,“中国式”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今天我们谈论“中国式现代化”,其核心要义之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既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中“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到数字丝绸之路,中国在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时,始终没有忘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将现代科技服务于提升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这种“守正创新”,让古老的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审视“中国式”时,我们也需保持一份清醒的反思。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两面性,集体主义在凝聚力量的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个性的充分表达;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在维系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可能需要警惕思想的僵化;实用主义的导向,在推动高效发展的同时,也可能需要防范短视和功利,真正的“中国式”自信,不是固步自封的傲慢,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与完善,它要求我们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更要“面向未来”。

“中国式”是一条从历史深处走来,又向广阔未来走去的长路,它以“和而不同”的智慧为魂,以“集体与实用”的统一为体,以“守正创新”的精神为脉,它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独特名片,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深刻理解并不断发展“中国式”,不仅关乎我们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将为人类文明的百花园贡献一朵独具风姿、芬芳馥郁的奇葩,这,正是“中国式”的伟大之处与时代使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