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优秀高考议论文带评论

范文题目:守正以立身,创新以致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这句诗,精妙地道出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于个人成长,于国家发展,于文明演进,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唯有守正以立身,创新以致远,方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行稳致远,开辟新局。

优秀高考议论文带评论-图1

守正,是立身之基,是文明传承的“压舱石”。

何为“正”?是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道德伦理、文化精粹,是科学研究中颠扑不破的基本定律,是社会运行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与核心价值,它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植于土壤,汲取着历史的养分,支撑起整棵参天大树,没有根,树将枯萎;没有“正”,发展将迷失方向。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在传承中坚守“仁”与“礼”的核心,为中华文明构建了稳固的精神内核,倘若一味地标新立异,抛弃传统,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君不见,一些所谓的“先锋艺术”,形式怪诞,内容空洞,正是因为脱离了“真、善、美”这个“正”的轨道,最终沦为哗众取宠的闹剧,守正,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对根本的敬畏与坚守,是我们行囊中最宝贵的行装,确保我们在远行时不致迷途。

创新,是发展之魂,是文明进步的“发动机”。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墨守成规终究会被淘汰,创新,是“领异标新”,是二月花在料峭春寒中绽放的第一抹新绿,是推动社会滚滚向前的核心动力,从“钻木取火”的原始突破到“互联网+”的智能革命,从“天问”探火到“奋斗者”号深潜,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若无创新,我们或许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若无创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便无法惠及后世;若无创新,华为在芯片领域的“卡脖子”之痛将愈发沉重,创新,意味着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求变,它要求我们挣脱思维定式的枷锁,在无人走过的路上蹚出新路,在看似无解的难题中找到答案,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是突破瓶颈、实现自我超越的阶梯;对于国家而言,创新是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守正与创新,一体两面,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

守正为创新提供了根基与方向,创新为守正注入了活力与生命,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如同太极的阴阳两极,互生互济,动态平衡。

以中医药的发展为例,其“守正”在于坚守“辨证施治”、“整体观念”等核心理论精髓,这是中医药的“根”与“魂”,而其“创新”则在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AI辅助诊断,对药材进行有效成分分析,研发新剂型,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焕发新生,这种“守正”与“创新”的结合,使中医药既能传承千年,又能服务当代,走向世界,反之,若只谈守正,中医药可能沦为尘封的古籍;若只谈创新,则可能偏离其理论本源,失去其独特的价值。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青年一代更应深刻领会“守正”与“创新”的哲学,在学习中,既要夯实基础,掌握各学科的核心原理(守正),又要敢于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创新);在文化传承中,既要热爱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在未来的事业中,既要坚守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守正),又要勇于探索新领域、运用新技术(创新)。

“删繁就简”是守正的智慧,去伪存真,抓住本质;“领异标新”是创新的勇气,独辟蹊径,引领风尚,让我们以守正为帆,以创新为桨,在人生的航程中,既能稳得住舵,又能划得动桨,于守正中坚定,于创新中突破,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评论解析

这篇议论文堪称考场优秀范本,其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立意高远,思辨性强

  1. 时代感与责任感: 文章紧扣“守正”与“创新”这一对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并将其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文明传承等宏大叙事相结合,立意高远,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深刻的辩证思维: 文章没有简单地褒扬一方或贬低另一方,而是深入剖析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它明确指出“守正”是根基,“创新”是动力,二者“一体两面,辩证统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转而寻求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是思辨能力成熟的体现,也是高考作文评分中极为看重的品质。

结构清晰,论证严谨

  1. 经典的“总-分-总”结构: 文章开篇用郑板桥的诗句引出论点,开宗明义,主体部分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层次,先分别阐释“守正”和“创新”的内涵与重要性,再重点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落脚于青年一代的实践,逻辑链条清晰完整。
  2. 论证方法多样:
    • 道理论证: 引用孔子名言,阐释“守正”的意义,增强了说服力。
    • 举例论证: 例子选取典型且丰富,从历史(孔子、中医药)到现实(先锋艺术、华为芯片、当代科技),从文化到科技,多角度、多维度地支撑论点,使论证显得充实而不空洞。
    • 比喻论证: 将“守正”比作“压舱石”、“树根”,将“创新”比作“发动机”、“二月花”,将二者的关系比作“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太极的阴阳两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 正反对比: 在论述“守正”时,用“先锋艺术”的反面例子来论证脱离“正”的危害;在论述“创新”时,用“钻木取火”到“互联网+”的正面例子来论证其推动作用,对比鲜明,强化了观点。

语言典雅,文采斐然

  1. 化用典故,底蕴深厚: 开篇即用郑板桥名句,文末再次呼应,形成完美的闭环,文中化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致广大而尽精微”等成语和古语,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古文素养。
  2. 句式灵活,富有节奏感: 文章长短句结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如“于个人成长,于国家发展,于文明演进”、“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既能稳得住舵,又能划得动桨”等,读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词汇精准,表达凝练: 如用“压舱石”形容守正的稳定作用,用“发动机”形容创新的驱动作用,用“蹚出新路”形容探索的艰辛与勇敢,用词精准而生动。

贴近现实,具有感召力

文章的结尾部分,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守正与创新”的宏大主题,具体落实到“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与行动上,提出了在学习、文化传承、未来事业中的实践路径,这使得文章不仅“言之有物”,更“言之有情”、“言之有力”,能够引发读者(尤其是阅卷老师)的情感共鸣,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在立意、结构、论证、语言等各方面都堪称完美的考场议论文,它既有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又有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既有严谨的逻辑思辨,又有生动的文学表达,它不仅回答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更清晰地指出了“怎么办”,是一篇能够充分展示考生综合素养的优秀范文,对于备考的学生而言,学习其立意的高度、论证的深度和语言的文采,将大有裨益。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