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假于物,方能致远
《荀子·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句穿越千年的哲言,精辟地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就卓越的人,并非天生就超凡脱俗,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并善于利用外部的条件和工具,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这一智慧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愈发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无论是个人成长、国家发展,还是文明演进,无一不是在“借助外物”的进程中实现的,外物如双刃剑,善用则如虎添翼,滥用则反受其累,我们既要敢于借物,更要善于用物,方能行稳致远。

借助外物,是弥补自身局限、实现能力跃迁的阶梯。
任何个体,无论多么才华横溢,其精力和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正如荀子所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单凭肉体的力量,我们无法触及星辰大海;仅凭大脑的思考,我们难以破解宇宙的奥秘,借助工具,人类便突破了这些生理与认知的藩篱。
从远古人类第一次举起石块和木棍,到近代科学家利用望远镜洞察深空、借助显微镜审视微观世界,再到当代程序员凭借代码构建虚拟世界、医生依赖精密仪器进行手术,每一次能力的飞跃,都离不开对“外物”的创造性运用,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借助书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汲取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借助互联网,连接全球的知识库,拓宽视野,激发灵感,我们承认自己的“非异”,正是为了更好地“假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在时代的浪潮中行得更快。
借助外物,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传承的引擎。
个体的善假于物汇聚起来,便构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磅礴动力,人类文明的史册,本质上就是一部“借物用物”的进化史,我们借助文字,将思想与历史固化,得以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我们借助印刷术,知识得以批量复制,推动了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我们借助蒸汽机和电力,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放眼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更是“借助外物”的宏大体现,国家之间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借助科技共享发展成果,依托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理解,一个国家,若固步自封,拒绝借鉴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和经验,终将在世界竞争中落伍,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是以开放的姿态,大胆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才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这雄辩地证明,开放与包容,善于“借”势而为,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借助外物,须有清醒的认知与坚定的内核,防止沦为外物的奴隶。
外物是手段而非目的,是桥梁而非彼岸,如果在使用外物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便会陷入“异化”的泥潭,正如《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之技高超,在于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他的精神是主导,刀是工具,若反过来,让刀的锋利成为炫耀的资本,而忘记了“依乎天理”的根本法则,技艺便无从谈起。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一些人沉迷于手机等电子设备,被算法推送的信息所裹挟,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深度阅读的能力,成了“信息时代的囚徒”;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风口,模仿他人的商业模式,却缺乏核心技术,最终在市场的浪潮中昙花一现,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借助外物,必须坚守内心的准则与方向,我们要做工具的主人,而非奴隶;要驾驭信息,而非被信息淹没,在“借”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求”,不断修炼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独立人格,这才是我们运用外物的根本与底气。
“善假于物”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格局,它要求我们以谦逊之心承认不足,以开放之态拥抱世界,以清醒之脑驾驭万物,在个人层面,它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在国家层面,它是民族复兴的催化剂,让我们都学会做那个“善假于物”的君子,既能借助他山之石以攻玉,又能坚守心中之火以明志,方能在人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