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是整个高中政治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主要围绕《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这两本书展开,学好高一政治,不仅能帮你应对考试,更能帮你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和政治运作,培养理性的公民素养。

下面,我将从核心知识、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三个方面,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高一政治辅导指南。
第一部分:核心知识体系梳理
高一政治的知识点看似零散,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模块:
《经济生活》—— 我们如何创造和分配财富?
这个模块的核心是围绕“钱”和“物”展开的,回答的是“经济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核心线索:生产 → 分配 → 交换 → 消费
生活与消费 (消费环节)
- 神奇的货币: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纸币、外汇与汇率,这部分是理解市场经济的基础。
- 多变的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对生产)。
- 多彩的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收入和物价)、消费的类型、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等)。
生产、劳动与经营 (生产环节)
- 生产与经济制度: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理解中国经济的根本。
- 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诚信、创新、兼并等),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维护劳动者权益。
- 投资理财的选择: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的比较(收益、风险、流动性)。
收入与分配 (分配环节)
- 个人收入的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财政与税收: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等),税收的种类、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与目标)
-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优点(调节资源、激励创新)、市场失灵(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法律、行政)。
-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政治生活》—— 我们如何参与和管理国家?
这个模块的核心是围绕“权利”和“责任”展开的,回答的是“政治是什么”和“我们如何参与”的问题。
核心线索:公民 → 政府 → 人大 → 党 → 国际社会
公民的政治生活
-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等)。
-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民主管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监督。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 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四大基本职能(保障人民民主、组织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组织文化建设)。
-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义。
-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意义和途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等)。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人大的性质和职权)。
-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的地位、宗旨、执政方式,民主党派的地位)。
-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 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当代国际社会
-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构成要素、权利和义务)、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作用)。
-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出发点,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
-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 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目标、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部分:高效学习方法与技巧
死记硬背是政治学习的大忌,一定要理解记忆,并学会运用。
抓住关键词,构建知识框架
- 怎么做:每学完一课,合上书,用一张A4纸,以“中心词”为核心,画出思维导图,学到“市场调节”,就把“市场调节”写在中间,然后画出“优点”、“局限性(弊端)”、“后果”、“宏观调控”等分支。
- 为什么:这能帮你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方便你快速回忆和定位。
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活”起来
- 怎么做:这是政治学习的灵魂!
- 看新闻:每天花10分钟看《新闻联播》或“央视新闻”APP,尝试用学过的理论去分析,看到国家出台减税降费政策,马上想到这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目的是刺激生产、稳定经济。
- 身边事:去超市看到商品打折,想到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父母讨论工资,想到我国的分配制度;参与社区选举,想到民主选举。
- 为什么:这能让你深刻理解知识的现实意义,答主观题时才能有话可说,有例可举。
善用教材,吃透“黑体字”
- 怎么做:教材中的“黑体字”是核心概念和原理,必须逐字逐句理解,不仅要记住,还要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 为什么:这些是考试命题的“题眼”,是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
勤于动笔,练习主观题
- 怎么做:
- 先审题:圈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请用……知识分析”、“说明……的依据”、“评析……观点”。
- 定知识:根据关键词,联想教材中相关的原理和知识点。
- 列提纲:在草稿纸上写下“原理+材料分析+的简单结构。
- 再作答:用规范的政治术语,分点、分条、分段作答。原理+材料分析是得分关键,切忌只写原理或只抄材料。
- 为什么:主观题是拉开差距的关键,通过练习可以熟悉题型,规范答题语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常见问题与应试策略
主观题答不到点上怎么办?
- 原因:知识点不熟练,审题不清,理论与材料脱节。
- 对策:
- 回归教材,把核心原理背熟。
- 练习审题,用笔划出关键词。
- 强迫自己使用“原理+材料”的答题模式,把材料中的句子和原理一一对应起来。
感觉知识点太多太杂,记不住怎么办?
- 原因:没有形成体系,是碎片化记忆。
- 对策:
- 回归思维导图:每天花5分钟看着思维导图回忆。
- 利用口诀:记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可以记成“经济手段(财政、货币)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用得少)”。
- 睡前回顾:睡前花10分钟在脑中“放电影”,回顾今天学过的内容。
如何区分易混淆概念?
- 例如:
-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vs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国家职能(政府做什么) vs 党的性质宗旨(党是什么,为了谁)。
- 宏观调控(政府行为) vs 市场调节(市场行为)。
- 对策:制作对比表格,从主体、目的、手段、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对比,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