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雾霾治理攻坚年,成效几何?

雾霾之困:时代之问与破局之路

当灰黄色的浓雾如一张巨大的网,将城市笼罩得密不透风;当“PM2.5”从一个陌生的专业术语,变成街头巷尾人人谈之色变的健康威胁;当蓝天白云成为一种奢侈的向往,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沉重而严峻的议题——雾霾,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更是一面映照出社会发展模式、能源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镜子,它向我们的时代发出了一个深刻的诘问:我们究竟将走向何方?又该如何破局?

雾霾治理攻坚年,成效几何?-图1

雾霾之困,困在根源之深。 雾霾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是长期累积的复合型问题,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能源结构是罪魁祸首,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高度依赖煤炭,火电厂、工业锅炉燃烧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这些污染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便构成了PM2.5的主要来源,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难辞其咎,一些地区为了追求GDP的短期增长,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监管不力,环保标准形同虚设,使得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汽车工业的井喷式发展,带来了严峻的尾气污染问题,数以亿计的汽车在道路上穿梭,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成为城市上空挥之不去的“灰色幽灵”,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复杂的污染网络,使得雾霾治理变得异常艰难。

雾霾之害,害在身心之痛。 雾霾的危害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它侵蚀着我们的健康,也考验着我们的社会,从生理层面看,PM2.5颗粒物直径极小,能够轻易穿透人体的呼吸道屏障,直达肺泡,甚至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每一次雾霾来袭,都是对全民健康的一次集体“围剿”,从心理层面看,长期处于灰暗压抑的环境中,人们的情绪容易变得焦躁、低落,幸福感大打折扣,从社会层面看,雾霾不仅导致了巨大的医疗开支和生产力的损失,更引发了公众对环境安全的普遍焦虑,对社会信任和政府公信力构成了严峻挑战,它像一个无形的牢笼,禁锢了人们的脚步,也束缚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破局之路,路在多方合力。 面对这场严峻的“心肺之患”,任何单一的、短期的举措都无异于杯水车薪,治理雾霾,必须是一场涉及政府、企业、社会每个成员的“全民战争”,需要系统性的战略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其一,政府需勇担主导之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绿色转型。 这意味着要彻底摒弃“唯GDP论”的政绩观,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并严控煤炭消费总量,要铁腕治污,用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密的法治、最严厉的处罚,倒逼高污染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或关停并转,通过提高燃油质量、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方式,为城市“减负”,还一片清新空气于民。

其二,企业需履行社会责任,将环保内化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能将环保视为发展的“绊脚石”,而应将其看作是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负责,更是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三,公众需觉醒环保意识,以点滴行动汇聚成磅礴力量。 雾霾治理,人人有责,每一个公民都应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监督者,我们可以选择绿色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行;我们可以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减少能源消耗;我们可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为城市增添一抹绿色;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敢于对污染行为说“不”,监督和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当环保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行为习惯时,雾霾便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雾霾是我们在高速发展道路上付出的沉重代价,它警醒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发展的内涵需要重新定义,这场“呼吸保卫战”没有局外人,它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唯有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同心同向,形成合力,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心、付之于行,我们才能驱散这片笼罩在头顶的阴霾,重现蓝天白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未来的希望所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