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报刊亭消失后,城市文化空间该何去何从?

消失的报刊亭:城市记忆的消逝与公共空间的重建

当一座座崭新的玻璃幕墙写字楼拔地而起,当一辆辆共享单车整齐地码放在街角,我们或许未曾留意,那些曾散布于城市街头巷尾、色彩鲜艳的报刊亭,正以惊人的速度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它们被拆除、被搬迁、被遗忘,仿佛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被牺牲的“旧物”,报刊亭的消逝,远不止是一个商业形态的式微,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城市在飞速发展中,对公共空间、文化记忆与人文关怀的集体遗忘与重新审视。

报刊亭消失后,城市文化空间该何去何从?-图1

报刊亭的式微,是数字时代洪流下,传统纸媒无可避免的宿命。

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报刊亭是城市信息流动的“毛细血管”,它是无数人清晨获取新闻的窗口,是学生们课后闲览杂志的乐园,是上班族通勤路上的精神驿站,亭内琳琅满目的报刊,浓缩了世界的风云变幻与时代的思想潮流,小小的亭子,连接着个体与广阔的社会。

数字浪潮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新闻客户端可以实时推送全球资讯,电子阅读器能容纳万卷藏书,碎片化的时间被社交媒体无限填充,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即时、便捷与免费,在这种背景下,纸质报刊的销量断崖式下跌,报刊亭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轰然倒塌,当卖报的收入连支付租金都成问题时,它的消失便成了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技术迭代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我们无法苛责时代,只能接受这个冰冷而现实的变化。

但将报刊亭的消亡简单归咎于“数字原罪”,未免有失偏颇,它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城市规划理念的滞后与公共空间的萎缩。

在许多城市管理者眼中,报刊亭常常被视为“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绊脚石”,为了追求街道的整洁划一、交通的绝对畅通,它们被轻易地贴上“占道经营”的标签,在“城市更新”的大旗下被无情拆除,这种管理思维,过度强调了城市的“工具理性”——效率、秩序、美观,却忽视了城市的“价值理性”——温度、记忆与多样性。

报刊亭不仅仅是售卖点,它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微型公共空间,它为路人提供问路、打公用电话的便利,成为邻里间短暂闲聊的社交节点,甚至是在风雨中为行人遮风挡雨的港湾,这种“非正式”的、自发的公共空间,是构成城市魅力的关键元素,当城市规划只服务于汽车和行人“快速通过”,而忽略了人们“愿意停留”的需求时,城市便会变得冷漠而疏离,报刊亭的消失,正是这种“空间失忆”的典型症状。

面对报刊亭的困境,我们不应止于惋惜,更应思考如何为它找到“重生”的可能,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角色的转型是必由之路,报刊亭可以不再是单一的新闻售卖点,而应转型为“城市便民服务站”,它可以集成充电宝、雨伞、Wi-Fi、自助快递收发、简餐售卖、甚至是社区信息公告栏等功能,通过多元化经营,使其重新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家具”。

政策扶持与规划保障是重要支撑,政府应摒弃“一刀切”的拆除模式,将报刊亭等小微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为其合法的生存空间提供保障,通过提供场地支持、减免租金、发放补贴等方式,鼓励运营商进行创新改造,让报刊亭从“违章嫌疑”变为“城市亮点”。

守护其文化内核是精神回归,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报刊亭作为“信息集散地”和“文化窗口”的属性不应丢失,可以鼓励其保留一些有深度、有品位的杂志和书籍,成为数字时代中一个“信息慢递”的角落,一个可供人们静心阅读、思考的“精神驿站”,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城市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关怀。

报刊亭的消逝,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的叩问,它提醒我们,城市的现代化,不应是冰冷的钢铁森林,而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有机体,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光鲜的建筑立面,更需要那些能够承载记忆、激发交流、慰藉心灵的“第三空间”,愿我们能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为那些像报刊亭一样看似微小却意义非凡的存在,留下一席之地,让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让公共的温度得以回归。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