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示例
执拗的攀登者**

人生如山,或巍峨险峻,或平缓连绵,每个人都是这座山的攀登者,有人止步山脚,贪恋风景;有人流连半山,沉醉云雾;而真正的勇者,则是不畏艰险,执着向上的攀登者,在我看来,这份“执拗”,正是成就卓越、实现自我的核心品质。
何为执拗?它并非顽固不化,而是一种清醒的、坚韧不拔的坚守。 它是在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逆流而上的勇气;是在无数次失败后,依然选择重新站起的毅力,王阳明被贬龙场,于蛮荒之地悟道心学,若没有对“心即理”这一信念的执拗,何来“知行合一”的千古智慧?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樊锦诗,一生扎根大漠,面对艰苦环境和外界诱惑,若没有对文化传承这份事业的执拗,何来“敦煌女儿”的美誉与石窟的千年新生?执拗,是灵魂的锚,让人生之舟在风浪中不迷失方向;执拗,是内心的火,让理想之灯在黑暗中永不熄灭。
执拗并非盲目,它需要智慧的指引。 空有执拗而无变通,便会沦为撞南墙的莽夫,真正的攀登者,懂得在坚守方向的同时,灵活调整攀登的路径,正如大禹治水,他摒弃了父亲“堵”的失败方法,执拗于“治水”的最终目标,却巧妙地采用了“疏”的智慧,最终成功驯服了洪水,这种执拗,是原则上的坚定,方法上的灵活,反观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消逝的“愚公”,他们或许精神可嘉,但若没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一味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其执拗便可能成为一种发展的桎梏,执拗的智慧,在于分清“什么不能变”与“什么可以变”,在坚守内核的同时,拥抱变化,优化路径。
更重要的是,执拗的价值,最终要落脚于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 个人的执拗若只为一己之私,便显得渺小而自私,唯有将个人的“小执拗”融入时代的“大洪流”,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袁隆平院士,一生执拗于“禾下乘凉梦”,他的这份执拗,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人口;屠呦呦女士,数十年执拗于青蒿素的研究,她的这份执拗,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他们的执拗,早已超越了个人得失,升华为一种对人类命运的责任与担当,这种执拗,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小我与大我的融合,它让个人的奋斗拥有了非凡的意义。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我们或许会遇到峭壁,或许会陷入迷雾,但请记住,做一个执拗的攀登者吧,这份执拗,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困顿中积蓄力量,在诱惑前坚守初心,它或许会让我们走得慢一些,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它或许会让我们付出更多,但最终登顶的风景,必将壮丽无垠。
范文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标准的、高质量的议论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立意深刻,层层递进
- 核心观点明确: 文章开篇即点明主旨——“执拗”是成就卓越、实现自我的核心品质,这个观点既不偏激,又富有思辨性,为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论证结构清晰: 文章采用了“是什么(定义)—怎么办(智慧)—为什么(价值)”的经典递进式结构。
- 第一段(是什么): 定义“执拗”,将其与“顽固”区分开来,强调其“清醒的坚守”的内涵,并举王阳明、樊锦诗为例,正面阐释其内涵。
- 第二段(怎么办): 论证执拗需要“智慧”,即“坚守方向”与“灵活变通”的统一,以大禹治水的正面例子和“愚公”式的反面假设进行对比,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 第三段(为什么): 升华论点,指出执拗的最终价值在于“利他”与“贡献”,将个人奋斗与时代洪流、人类命运相结合,使文章格局宏大,立意高远,以袁隆平、屠呦为例,极具说服力。
- 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呼应开头,结构完整。
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思想深度不断挖掘,展现了作者强大的思辨能力。
论证充分,论据经典
- 论据丰富且典型: 文章选用了古今中外、涵盖不同领域的经典事例。
- 古代文化: 王阳明(哲学)、大禹(治国方略)。
- 现代奉献: 樊锦诗(文化守护)、袁隆平、屠呦呦(科学救世)。
- 寓言故事: 愚公(反面假设)。
- 这些论据家喻户晓,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和感染力,能够有力地支撑分论点。
- 论据分析到位: 文章不是简单地堆砌事例,而是对每个事例进行了精炼的分析,分析王阳明时,点出“若没有……何来……”的因果逻辑;分析大禹时,点出“原则上的坚定,方法上的灵活”,这种“观点+论据+分析”的模式,是议论文论证的黄金法则。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 开篇引人入胜: 以“人生如山,攀登者”的比喻开篇,形象生动,迅速将读者带入情境,并自然引出中心论点。
- 段落过渡自然: 每一段的开头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段开头“执拗并非盲目”,巧妙地转折,引出对“智慧”的探讨;第三段开头“更重要的是”,将论证从个人层面提升到社会层面,逻辑链条清晰。
- 首尾呼应: 开头的“攀登者”意象在结尾再次出现,形成完美的闭环,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 善用比喻: “灵魂的锚”、“内心的火”、“人生之舟”、“理想之灯”等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富有文采。
- 句式灵活: 长短句结合,排比句、设问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是在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是在无数次失败后……依然选择……”的排比,有力地阐释了“执拗”的内涵。
- 用词精准: “清醒的坚守”、“逆流而上”、“撞南墙的莽夫”、“发展的桎梏”、“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等词语,准确而深刻,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
这篇范文堪称优秀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它告诉我们,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具备:
- 一个深刻、辩证的核心观点。
- 一个清晰、有力的论证结构。
- 一组典型、丰富的论据。
- 一种精准、生动的语言表达。
对于学习者而言,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将一个观点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素材巧妙地组织起来,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技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篇文章不仅是应试的范本,更是我们思考人生、砥砺前行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