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忆苦思甜过时了吗?当代青年还需这剂心灵解药?

于“苦”中思“甜”,在“忆”中前行

“忆苦思甜”,这四个字如同一枚镌刻着时代记忆的徽章,曾几何时,它承载着一代人对艰苦岁月的集体回溯和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由衷感恩,在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今天,这句口号似乎蒙上了一层尘土,被一些人视为过时的“老古董”,当我们拨开喧嚣的迷雾,重新审视“忆苦思甜”的内核,便会发现,它并非简单的怀旧或煽情,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更是我们应对当下、走向未来的精神罗盘。

忆苦思甜过时了吗?当代青年还需这剂心灵解药?-图1

“忆苦思甜”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珍惜当下,感恩拥有。

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更年轻的“Z世代”,成长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时代,我们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的饥饿,没有体验过衣衫褴褛的窘迫,更无法想象父辈们在简陋的工棚里挥洒汗水的艰辛,这种“生于安乐”的环境,固然是时代的馈赠,却也容易滋生一种“习以为常”的麻木,我们习惯了便捷的出行,便忘了曾经步履维路的艰辛;我们习惯了触手可及的物资,便忘了曾经凭票供应的拮据;我们习惯了自由表达的网络空间,便忘了曾经信息闭塞的沉寂。

“忆苦思甜”的价值,正在于它将我们从这种“理所当然”中唤醒,它不是要我们沉溺于过去的苦难,而是要我们通过“忆苦”这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今日之“甜”的来之不易,当我们看到黑白影像里,人们为了几尺布票、几斤粮票而奔波时,我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衣柜里琳琅满目的衣裳,餐桌上丰盛可口的饭菜,是多么值得珍惜的馈赠,这种由对比产生的感恩之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发自肺腑的珍惜,它让我们明白,幸福并非永恒的常态,而是无数先辈用血汗乃至生命换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守护,倍加珍惜。

“忆苦思甜”是一剂良药,让我们砥砺品格,淬炼意志。

安逸是最大的温床,也是意志的腐蚀剂,长期处于舒适区,人容易变得脆弱、浮躁,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忆苦思甜”的“忆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负重训练”,它提醒我们,人生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挫折与挑战是永恒的课题,回顾历史上的苦难,无论是民族的危亡、个人的坎坷,还是事业上的瓶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艰难,更是身处其中的人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回溯,能为我们当下的困境注入强大的力量,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瓶颈,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当我们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焦虑时,“忆苦思甜”能让我们跳出眼前的“小我”,看到更广阔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与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相比,我们眼前的困难或许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我们会从他们的奋斗史中汲取到不屈的斗志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经历风雨,而是在风雨中依然能够挺立,并将风雨化为滋养成长的养分。

“忆苦思甜”是一座桥梁,让我们连接历史,传承精神。

一个民族的未来,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之上,如果年轻一代完全割裂了与过去的联系,对父辈的奋斗史一无所知,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失去精神的根脉。“忆苦思甜”正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老一辈与新一代的情感与精神桥梁。

通过“忆苦”,年轻人得以窥见父辈的青春岁月,理解他们为何如此节俭,为何对国家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种理解,是消除代沟、增进认同的最好方式,当爷爷讲述他如何用扁担挑起全家生计时,当奶奶回忆她如何省下口粮支援国家建设时,那些遥远的故事便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力量的生命体验,这种传承,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奋斗基因的延续,它赋予我们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不仅要享受前人栽下的“树荫”,更要努力为后人培育新的“森林”。

我们也要警惕对“忆苦思甜”的误读,它不是要我们沉溺于苦难的悲情叙事,更不是要我们拒绝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真正的“忆苦思甜”,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它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姿态:从苦难中汲取力量,从奋斗中看到希望,从感恩中获得动力。

“忆苦思甜”绝非过时的口号,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它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教会我们珍惜,让我们懂得感恩;它磨砺我们意志,让我们变得坚强;它连接我们的历史,让我们精神不倒,让我们时常拂去记忆的尘埃,于“苦”中思“甜”,在“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