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随笔:在青春的渡口,守望一程
窗外,又是一个寻常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懒洋洋地洒在办公桌上,将那摞永远批改不完的申请书、计划书和思想汇报,染上了一层温暖的橘色,我放下手中的笔,端起早已凉透的茶,目光穿过玻璃,望向楼下三三两两走过的大学生,他们或嬉笑打闹,或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属于这个年纪的迷茫、憧憬与无畏。

人们常说,辅导员是“保姆”,是“警察”,是“消防员”,这些称谓,半是调侃,半是写实,我们确实要操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处理他们宿舍里的鸡毛蒜皮,在他们情绪失控时充当“人肉沙包”,在他们闯祸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这份琐碎与辛劳的背后,藏着一颗怎样的心——一颗在青春的渡口,默默守望的心。
我们,是青春故事的“倾听者”。
我的办公桌抽屉里,常年备着两样东西:一盒纸巾,和一包润喉糖,前者,是为那些深夜里因失恋、学业压力、家庭变故而泣不成声的学生准备的;后者,则是为了倾听他们那些长达数小时、充满激情与困惑的“人生规划”而预备的。
我听过太多故事,有学生为了一次社团竞选,彻夜不眠,反复演练,眼神里闪烁着渴望的光;有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利,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也有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痛苦挣扎,不知道自己该考研、工作还是出国,他们带着最真诚的信任,将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袒露给你,那一刻,你不是一个管理者,而是一个朋友,一个长辈,一个可以暂时停靠的港湾,你无法替他们做出选择,但你可以陪着他们梳理思绪,告诉他们:“没关系,慢慢来,我陪你。”
我们,是成长路上的“摆渡人”。
辅导员的工作,很像在一条名为“大学”的河流上摆渡,我们每天迎接一船船朝气蓬勃的新生,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想象,懵懂而兴奋,我们的任务,不是替他们划桨,也不是规定他们必须驶向哪个固定的港口,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辨别风向,如何应对风浪,如何在这片广阔水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我常常在毕业季送走我的学生,看着他们穿着学士服,自信地合影留念,奔赴天南海北,或深造,或工作,或创业,心中既有“吾家有儿初长成”的欣慰,也有一丝不舍的酸楚,他们或许会忘记我曾苦口婆心讲过的某个道理,或许会记不清某次主题班会的具体内容,但我希望,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能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告诉他们“失败是常态”;在他们取得成就时,能记得有那么一个人,为他们真心喝彩,我们摆渡的,是他们的青春,也是我们自己的一段生命旅程。
我们,是与时俱进的“学习者”。
要和“00后”、“05后”打交道,不学习是万万不行的,他们的话题我们可能听不懂,他们的“黑话”我们可能需要“翻译”,他们热衷的APP我们可能从未下载过,他们既是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用最鲜活的方式,告诉我们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年轻一代在想什么、爱什么、追求什么。
为了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我学着去了解B站的“梗”,去听他们口中的“神曲”,去尝试理解他们对“内卷”与“躺平”的复杂心态,这个过程,让我感觉自己并未被时代抛弃,反而能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这份工作,让我永远在学习的路上,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
琐碎中的光亮
这份工作更多的是琐碎,填不完的表格,开不完的会,处理不完的突发事件,有时,我也会感到疲惫,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但总有一些瞬间,像黑夜里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路。
或许是那个曾经内向寡言的学生,在舞台上自信演讲,目光与你交汇时,给你一个腼腆却坚定的微笑;或许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信息说:“老师,当年您说的那句话,我至今记得”;又或许,只是在某个清晨,走进办公室,发现桌上不知被谁放了一颗糖,附上一张小纸条:“老师,辛苦了,加油!”
这些微不足道的善意,像一束束微光,汇聚成暖流,足以融化所有的疲惫与委屈。
夜色渐深,校园里恢复了宁静,我整理好桌上的文件,关掉电脑,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依然是那个在青春渡口守望的辅导员,我会继续倾听,继续陪伴,继续为每一个年轻的生命加油。
这份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见证了一群最美好的灵魂如何破土、发芽、开花、结果,能与他们的青春同行,本身就是一种无上的荣幸,这,或许就是辅导员这份工作,最动人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