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代社会,我们是否仍在杞人忧天?

走出“杞人忧天”的阴影,拥抱理性的远见

“杞人忧天”,这个源自《列子》的古老成语,千百年来几乎成了“庸人自扰”、“无端焦虑”的代名词,我们用它来嘲笑那些为根本不存在或极小概率的风险而忧心忡忡的人,当我们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回望,从气候变化到全球性流行病,从人工智能伦理到小行星撞击地球,那些曾被我们斥为“杞人忧天”的议题,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叩响现实的大门,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杞人忧天”,拨开其表面的荒诞外衣,发掘其中蕴含的关于远见、责任与理性的深刻启示。

当代社会,我们是否仍在杞人忧天?-图1

传统语境下的“杞人忧天”,是对无端恐惧的警示。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认知范围有限,人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常常感到无力与恐惧。《列子》中那位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以至于寝食难安,这种担忧,在当时的科学认知下,无疑是荒诞不经的,它缺乏事实依据,脱离了现实基础,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内耗,从这个层面讲,“杞人忧天”确实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警示我们不要被没有根据的幻想所奴役,要脚踏实地,面对现实,这种批判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它告诫我们不要被网络谣言、伪科学或杞人忧天的恐慌所裹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现代视角下的“杞人忧天”,是对长远风险的敬畏。

时代在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深化,当科学的火炬照亮了蒙昧的角落,许多曾经被视为“杞人忧天”的猜想,逐渐被证实为潜在的、甚至迫在眉睫的危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干预日益加深,数十年前,当少数科学家警告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全球变暖时,许多人嘲笑他们是在“杞人忧天”,可如今,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这些“天”真的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塌陷”,同样,在新冠疫情爆发前,流行病学家们反复预警新型人畜共患病的巨大风险,但他们的声音在喧嚣的世界中显得微弱,直到病毒席卷全球,我们才痛感那份被忽视的“忧天”是多么可贵。

从核战争的阴影到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从小行星撞击的威胁到生物技术的伦理困境,这些关乎人类文明存续的宏大议题,无一不是现代版的“杞人忧天”,它们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科学模型的合理推演和严肃预警,此时的“忧天”,不再是庸人自扰,而是一种基于远见和理性的责任担当,它要求我们超越眼前的安逸与苟且,为子孙后代的未来,为人类文明的延续,保持一份清醒的忧患意识。

真正的智慧,在于区分“无端的恐惧”与“理性的远见”。

我们该如何避免滑向“庸人自扰”的泥沼,又能坚守“理性的远见”呢?关键在于区分“无端的恐惧”与“理性的远见”,并以科学和理性作为我们唯一的罗盘。

“忧天”必须有据。 真正的忧患意识,不是源于想象力的失控,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和严谨的数据分析之上,它不是杞国人的“忧天倾”,而是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建模、计算后得出的“气候警报”或“流行病预测”,这种“忧”,是理性的产物,它指明了风险的方向和性质,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靶心。

“忧天”更需“解忧”。 忧虑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一种驱动力,促使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去寻找解决方案,面对气候变化的“天倾”,我们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面对疫情的“天陷”,我们研发疫苗,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或个体,其“忧天”的最终落脚点,必然是积极的行动和建设性的创造,只忧不思,只言不行,便与“杞人”无异。

“忧天”需要平衡的艺术。 保持忧患意识,并不意味着要我们陷入无尽的焦虑和悲观之中,在警惕风险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人类社会的韧性与创造力,真正的智慧,是在审慎乐观中前行,既不盲目乐观,对风险视而不见;也不悲观绝望,被困难压垮,它是在清醒地认识到挑战的严峻性后,依然选择坚定地、有策略地去迎接挑战,塑造未来。

“杞人忧天”这一成语,其内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嘲讽,它既是对脱离现实的空想的批判,也是对缺乏远见的短视的警示,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一种“新”的杞人精神——那种不被安逸麻痹,敢于为人类未来“忧天”的勇气;那种基于科学,勇于揭示潜在风险的智慧;以及那种将忧虑化为行动,积极“解忧”的责任,让我们告别那种因无知而生的、徒劳的恐惧,拥抱那种因远见而生的、充满力量的理性忧思,共同守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开创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