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论点
-
忘记与铭记是人生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 论点: 人不能活在记忆的牢笼里,也不能对历史失忆,忘记是为了轻装上阵,铭记是为了汲取力量,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
- 阐释: 忘记该忘记的伤痛、不快和琐碎,才能心无旁骛地追求未来;铭记该铭记的恩情、教诲和历史的教训,才能不迷失方向,走得更稳、更远。
-
忘记是一种智慧,铭记是一种境界。
- 论点: 忘记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一种豁达与智慧,懂得放下才能获得自由,铭记不是顽固的执着,而是一种深沉的责任与情怀,承载着对过去与未来的担当。
- 阐释: 能够忘记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体现;能够铭记历史的荣辱与先辈的牺牲,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体现。
-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 论点: 历史是镜子,也是教科书,铭记辉煌,能增强自信;铭记屈辱,能警醒奋进;铭记教训,能避免重蹈覆辙,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也意味着失去未来的根基。
- 阐释: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都需要从历史中学习,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的人是盲目的。
-
忘记恩仇,铭记大爱。
- 论点: 个人的格局在于,忘记别人的过错,铭记他人的善意与恩情,这不仅能净化自己的心灵,也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
- 阐释: 纠结于恩怨情仇,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内耗,将精力投入到创造和传递爱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经典名言警句
铭记”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 适用角度: 历史教训、经验总结。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 适用角度: 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尤其是国家、民族层面。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
- 适用角度: 历史的借鉴意义,自我反思。
-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 适用角度: 铭记民族英雄、精神脊梁。
-
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
- 适用角度: 深沉的纪念,将悲痛化为力量,不忘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忘记”
-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
- 适用角度: 心态调整,活在当下,放下过去。
-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谚语)
- 适用角度: 放下才能拥有,忘记才能获得。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 适用角度: 忘记别人的小缺点,才能容人、交友。
-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失败的泪水,而是我本可以。 ——(名言,引申自对过去的悔恨)
- 适用角度: 不要沉溺于过去的遗憾,要向前看。
忘记与铭记”的辩证关系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佛教用语,后被广泛引用)
- 适用角度: 对于美好的事物、远大的理想,应该铭记并为之奋斗。
-
放下不等于忘记,而是将记忆安放在它该在的地方。 ——(现代哲思)
- 适用角度: 高境界的“忘记”不是抹去记忆,而是不让其控制自己。
典型事例
正面事例(铭记的力量)
-
个人层面:张海迪
- 素材: 身体高位截瘫,但她铭记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自学多门语言,成为作家、社会活动家,她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最终活出了精彩的人生,激励了无数人。
- 论点支撑: 铭记理想与热爱,能战胜身体的极限。
-
个人层面:曼德拉
- 素材: 南非前总统,曾被囚禁27年,出狱后,他没有选择报复,而是铭记“种族和解”的理想,致力于建立一个平等的新南非,他说:“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 论点支撑: 忘记仇恨,铭记大爱与理想,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
国家层面: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 素材: 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都会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悼念遇难同胞,设立纪念馆、公祭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警示后人,祈愿和平。
- 论点支撑: 铭记历史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是为了珍惜当下,面向未来。
-
文化层面:屈原与端午节
- 素材: 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代代相传地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种铭记,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思,更是对爱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 论点支撑: 铭记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民族精神。
反面事例(忘记的代价)
-
国家层面:苏联解体
- 素材: 苏联后期,一些历史被刻意歪曲和“遗忘”,对斯大林等历史人物的评价陷入混乱,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一个失去了共同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凝聚力的国家,是脆弱的。
- 论点支撑: 忘记历史,尤其是民族共同的历史,会导致国家认同感的瓦解。
-
个人层面:祥林嫂
- 素材: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沉溺于儿子被狼叼走的痛苦记忆中,逢人便重复诉说,最终在麻木和绝望中死去,她无法忘记,也无法走出,最终被“记忆”所吞噬。
- 论点支撑: 沉溺于痛苦的过去,无法忘记,会导致人生的悲剧。
-
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 素材: 楚国人坐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他从记号处下水找剑,自然一无所获。
- 论点支撑: 固执地铭记一个已经变化的“过去”,是愚蠢和无效的,忘记僵化的经验,才能适应变化。
论文结构参考
** 《于铭记中铸魂,于忘记中前行》 或 《左手铭记,右手忘记》
开头(引论):
- 方式一(比喻): 人生如同一艘航行在时间之海上的船,船舱里装满了过往的行囊,有珍宝,也有垃圾,我们该如何取舍?是该将一切都背负在身,任凭船身沉重、步履维艰?还是该定期清理,只留下最重要的压舱石?答案在于:左手铭记,右手忘记。
- 方式二(名言引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铭记的重要性,人生苦短,若事事不忘,则如负重登山,寸步难行,忘记与铭记,并非一对矛盾,而是人生行囊中不可或缺的两件法宝。
本论(分论点论证):
- 分论点一:铭记历史,是照亮未来的火炬。
- 论述: 从个人到国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屈辱,方能知耻而后勇;铭记辉煌,方能汲取自信;铭记英雄,方能传承精神。(事例: 南京大屠杀公祭、屈原与端午节)
- 小结: 没有历史的民族是苍白的,没有记忆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