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我们要教什么?
议论文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让学生写出一篇“像议论文”的文章,而应是培养其思辨能力和逻辑素养,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掌握文体知识: 清晰理解议论文的定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引论、本论、。
- 学会审题立意: 能准确理解题目内涵,明确写作任务,提炼出明确、集中、有深度的中心论点。
- 掌握论证方法: 熟练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基本方法。
- 构建论证结构: 能够设计清晰的论证结构,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并学会使用过渡句,使文章逻辑严密。
- 锤炼语言表达: 学会使用准确、概括、有力的议论性语言,避免口语化和情绪化表达。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不盲从、不偏激。
- 提升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能够围绕论点,快速、准确地筛选和运用论据材料。
- 掌握写作流程: 熟悉“审题-立意-列提纲-初稿-修改”的完整写作过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树立正确三观: 通过对社会热点、文化现象、人生哲理等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理性的价值观。
- 增强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用理性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勇于担当。
- 享受思辨乐趣: 让学生体会到理性思考、清晰表达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核心难点:学生为什么怕写议论文?
- “无物可言”——缺乏素材积累: 学生生活经验有限,阅读面窄,导致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论据空洞、陈旧。
- “无的放矢”——观点模糊不清: 中心论点不明确,或者观点过于宽泛、绝对,缺乏针对性。
- “无章无法”——结构混乱无序: 论证过程东拉西扯,段落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像一盘散沙。
- “无情无理”——分析浅表化: 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论据和论点之间缺乏有效的分析连接,形成“观点+例子”的“两张皮”现象。
- “无文采”——语言干瘪乏味: 语言表达平淡,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学策略:我们怎么教?
针对以上难点,教学应采取“化整为零、循序渐进、读写结合”的策略。
-
化整为零,专项突破:
- 论点训练: 进行“一句话观点”练习,给出一个话题(如“挫折”、“偶像”),让学生快速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同桌互评,看观点是否明确、新颖。
- 论据训练: 建立“个人素材库”,鼓励学生分类整理名人轶事、社会热点、历史典故、名言警句、个人经历等,定期开展“素材分享会”,用同一个论据证明不同的观点,训练素材的灵活性。
- 论证方法训练: 进行“微论证”练习,给出一个论点和论据,让学生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如对比、假设、因果)进行补充分析,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论据“爱迪生发明电灯”,让学生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论证文字。
-
搭建支架,降低难度:
- 提供经典范文: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教材中的经典议论文(如《劝学》《师说》),引导学生“解剖麻雀”,分析其结构、论点和论证技巧。
- 教授结构模板: 初期可以提供“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2-3个分论点)-解决问题或升华)”的基本框架,进阶后,再学习更复杂的“层进式”、“对照式”结构。
- 使用思维导图: 在构思阶段,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论据的归属。
-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 时事评论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人民日报评论》、新华社评论等权威媒体的评论员文章,学习其如何从新闻事件中提炼观点,如何进行逻辑严密的分析。
- 群文阅读: 围绕一个议题(如“内卷”、“躺平”),阅读几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拓宽学生思路,培养辩证思维。
- 仿写与改写: 选择文质兼美的段落进行仿写,或者将一篇记叙文改写成议论文片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议论的语言和结构。
-
激发思辨,鼓励创新:
- 课堂辩论: 设置有争议性的辩题(如“‘网红’对青少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组织辩论赛,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欲望。
- 逆向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对一些“常识”或“定论”进行质疑和反思,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班门弄斧’真的不可取吗?”
教学流程:一节完整的议论文写作课可以这样设计
以一堂“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为例:
-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如“AI绘画是否侵犯版权?”),提问:“面对这个复杂问题,我们该如何一步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引出“结构清晰”的重要性。
-
知识讲解(15分钟):
- 回顾旧知: 快速复习议论文三要素和并列式结构。
- 引入新知: 介绍“层进式结构”(也叫“递进式”),用“剥洋葱”或“挖井”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链条。
- 范文引路: 展示一篇典型的层进式结构范文,带领学生分析其段落层次和逻辑关系,在黑板上画出结构图。
-
构思与列提纲(20分钟):
- 出示题目: “谈谈‘延迟满足’的意义”。
-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围绕题目,运用层进式结构,共同构思中心论点和三个分论点。
- 中心论点: 延迟满足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品质。
- 分论点(是什么): 延迟满足是一种克制即时冲动、着眼长远目标的自控能力。
- 分论点(为什么): 延迟满足能帮助我们克服人性弱点,积累核心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可从个人、学业、事业等层面展开)
- 分论点(怎么办): 我们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创造环境、刻意练习等方式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 独立列提纲: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善自己的写作提纲。
-
片段写作与点评(15分钟):
- 任务布置: 选择其中一个分论点,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论证段落。
- 学生动笔: 快速写作。
- 交流点评: 投影2-3篇学生习作,师生共同点评,重点关注论证方法是否恰当、分析是否深入、语言是否精炼。
-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课堂总结: 再次强调层进式结构的逻辑优势,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全文写作中。
- 布置作业: 完成以“谈谈‘延迟满足’的意义”为题的层进式结构议论文。
评价方式:如何衡量学生是否学会?
评价应注重过程,多维度、发展性地进行。
-
评价主体多元化:
- 教师评价: 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评语。
- 学生自评: 对照评价标准(如论点、结构、论据、语言)进行反思。
- 同伴互评: 交换作文,互相提出修改建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
具体化:
- 使用议论文评价量表,让评价标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