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学风建设,如何应对当下新挑战?

以优良学风,铸就时代栋梁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缩影,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基石,它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弥漫在校园里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学子们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追求,是学术共同体严谨、创新、包容的行为准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涵养和弘扬一种优良的学风,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的创新活力与长远发展。

学风建设,如何应对当下新挑战?-图1

优良的学风,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学风的根基在于“真”,它要求我们摒弃浮躁,远离虚华,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毅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追寻真理的光芒,古有李时珍踏遍千山,亲尝百草,著成《本草纲目》,以求医药之真;今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攻坚克难,只为验证一个假设,突破一个瓶颈,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学风的核心,它告诉我们,知识的殿堂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反之,如果学风不端,急功近利,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之风盛行,那么不仅会摧毁个人的学术生命,更会污染整个学术生态,让真理的土壤变得贫瘠,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公信力。

优良的学风,是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 学风的活力在于“新”,如果说求真是学风的基石,那么创新就是学风的翅膀,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批判性地继承,创造性地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挑战,我们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的“书橱”,而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客”,从“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到今天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他们无一不展现出一种不迷信权威、不畏惧失败的创新品格,优良的学风,鼓励思想的碰撞,宽容探索的失误,它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让每一个独特的想法都能得到尊重,每一次勇敢的尝试都有机会成功,正是这种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优良的学风,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 学风的最终归宿在于“行”,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力量,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原则,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优良的学风,要求我们走出象牙塔,将所学与国情民情相结合,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砥砺品格,无论是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还是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亦或是扎根基层,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都是学风的生动体现,它培养的不是“空谈家”,而是实干家,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奋斗者。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的学风建设仍面临挑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评价体系的导向下,部分学者和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习惯,也正在侵蚀着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些现象,如同一片片乌云,遮蔽了学风的璀璨光芒。

建设优良学风,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对个人而言,应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自律精神,将求真、创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学校而言,应改革评价体系,破除“五唯”顽疾,营造潜心治学、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为人师者率先垂范。对整个社会而言,应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更为宽容的失败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创新者提供沃土,为奋斗者撑起腰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学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让我们每一位学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成为优良学风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以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铸就支撑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下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