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公私领域边界如何划定?当代治理面临哪些新挑战?

论公与私:在平衡中成就大我

“公”与“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是贯穿个人修养、社会运行与国家治理的核心矛盾,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市井俗语;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观念,公与私的博弈与平衡,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也考验着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的智慧,在我看来,公与私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唯有在坚守私域底线的同时,积极拓展公域情怀,方能在平衡中成就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繁荣。

公私领域边界如何划定?当代治理面临哪些新挑战?-图1

私是公的基石,公是私的升华。 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对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言,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往往会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利益时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一个连自身和家庭都无法负责的人,很难指望他为社会做出贡献,尊重和保护合法的“私”,是激发创造力、保障社会活力的前提,人的欲望如洪水,若无堤坝约束,便会泛滥成灾,损害他人与集体的利益。“公”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法律、道德、公共秩序,这些“公”的规则,正是为了规范“私”的行为,防止个体利益无限膨胀,从而保障大多数人的“私”能够在一个稳定、公平的环境中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公”并非对“私”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更长久地保障“私”,它为无数个“私”的基石,提供了稳固的框架。

公私之辨,在于分寸与境界。 公与私的矛盾,关键不在于“要公还是要私”,而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这个“度”,是个人修养的试金石,真正的君子,并非要彻底摒弃个人欲望,而是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坚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己,他们懂得,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平台与资源,因此怀有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社会,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智慧,正是对公私关系最深刻的诠释,相反,那些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为一己之私而损害集体、国家乃至民族大义的人,无论其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力,最终都将成为历史的孤家寡人,为人所不齿,公私之辨,最终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格局与境界。

时代浪潮下,呼唤公私融合的新范式。 在当代社会,公与私的边界日益模糊,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体的行为能迅速产生公共影响,一次网络直播,既可以是个人才艺的展示(私),也可能成为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公)的契机,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责任,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私),更要关注员工福祉、环境保护、社区贡献(公),将“私利”融入“公义”之中,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从“共享经济”的兴起,到“ESG”(环境、社会及管治)理念的普及,都体现了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树立“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公与私,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我们既要承认并尊重“私”的合理性与重要性,为个人奋斗提供空间;更要坚守“公”的原则与底线,为集体福祉筑牢屏障,作为新时代的个体,我们当以清醒的头脑,在公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做一个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的“大写的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个人成就的璀璨星河中,汇入国家发展的浩瀚星河,共同谱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华彩乐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