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述”这个词,在议论文的语境下,并不是指补充一个完整的段落,而是一种论证策略和思维方法,它指的是在提出一个核心论点或分论点之后,为了让论证更周全、更有说服力,主动地、有意识地补充说明其对立面、局限性、适用条件或更深层次的内涵。

就是“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A的背面”,这种写法能让文章的论证避免片面化、绝对化,展现出作者严谨、辩证的思维,从而极大地提升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
为什么需要“补述”?—— 补述的价值与作用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不仅仅是“自说自话”,而是要与读者进行一场理性的对话,补述,正是这场对话中体现智慧和包容的关键环节。
-
增强论证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 避免“稻草人谬误”:直接攻击一个被自己简化、歪曲的对方观点(稻草人)是无效的,补述意味着你首先承认并理解了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即“稻草人”的真实面貌),然后再进行反驳或深化,这使得你的论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 堵住逻辑漏洞:任何观点都有其边界,主动补述观点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等于预先堵住了读者可能提出的质疑,让论证无懈可击。
-
展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补述能帮助作者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进行更复杂的思考,讨论“快与慢”,补述可以探讨“快在何时是必要的,慢在何种情境下是智慧的”,从而使论述更立体。
- 体现作者的格局:能够看到并承认自己观点的不足,恰恰是作者自信和思想成熟的表现,这会让读者觉得你不是在固执己见,而是在真诚地探讨问题。
-
提升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 赢得读者信任:当你能够客观地呈现问题的复杂性,而不是一味地“喊口号”时,读者会更愿意相信你的判断,你的观点因此显得更可信、更可靠。
- 引发读者共鸣:补述所展现出的思辨性和同理心,更容易与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产生共鸣,使文章从“说服”升华为“启发”。
如何进行“补述”?—— 补述的四种常见方式
补述不是简单的“…”,它需要技巧和智慧,以下是四种行之有效的补述方法:
让步与转折(承认其合理性,再深化观点)
这是最常用也最基础的补述方式,先承认对方观点中值得肯定的部分,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其不足或引出自己的更深层见解。
示例:论“坚持”
- 常规写法:坚持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坚持,爱迪生怎能发明电灯?没有坚持,中国女排怎能屡创辉煌?我们必须坚持。
- 补述后写法:
坚持无疑是通往成功的基石,爱迪生上千次的实验,中国女排日复一日的苦练,都印证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先肯定“坚持”的价值)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盲目的坚持并非智慧。 (转折,引出补述) 如果方向错了,南辕北辙的坚持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如果方法僵化,一成不变的坚持可能沦为低水平的重复,真正的坚持,应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清醒,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审慎,是在坚守初心的同时,懂得灵活变通的智慧。(深化观点,给出更完善的定义)
限定与澄清(划定边界,避免绝对化)
为观点加上限定条件,明确它在什么情况下成立,在什么情况下不成立,这会让你的论点显得非常严谨。
示例:论“竞争”
- 常规写法: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没有竞争,企业就会失去创新动力,国家就会缺乏发展活力,所以我们要鼓励竞争。
- 补述后写法:
竞争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催生了无数创新产品;在国际舞台上,国家间的竞争激发了科技与文化的全面繁荣。(阐述竞争的积极作用)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竞争并非在任何情境下都是“万灵药”。 (补述,限定条件) 当竞争演变成恶性价格战,导致资源浪费和质量滑坡;当竞争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让社会变得冷漠功利时,它就偏离了促进发展的初衷,我们所倡导的,应是在规则框架下的良性竞争,是合作共赢基础上的有序竞争,而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澄清观点,提出“良性竞争”的标准)
辩证与统一(从对立中寻求统一或转化)
当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如快与慢、个人与集体)同时出现时,可以论述它们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示例:论“快与慢”
- 常规写法: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我们应该慢下来,享受生活。
- 补述后写法:
在这个被效率至上观念裹挟的时代,“慢生活”的呼声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不应丢失品味、思考和感受的能力。(肯定“慢”的价值) 但将“快”与“慢”完全对立起来,也未免失之偏颇。 (辩证看待) “快”有“快”的智慧,它是信息时代的生存法则,是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必要能力;“慢”有“慢”的哲学,它是沉淀自我、厚积薄发的必经之路,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掌握节奏的切换能力:在事业上,我们需要“快人一步”的敏锐;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慢品细酌”的从容。(寻求统一,提出“切换节奏”的更高层次观点)
追溯与溯源(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当论述一个现象时,不仅要说“是什么”,还要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
示例:论“年轻人‘躺平’”
- 常规写法:年轻人“躺平”是消极避世,缺乏奋斗精神,应该加以批判。
- 补述后写法:
对于年轻人中出现的“躺平”现象,简单地贴上“懒惰”或“消极”的标签,无疑是一种粗暴的误读。(先反驳简单化的批判) (追溯原因) 我们更应该看到,这背后是高企的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固化的社会流动等现实压力,当个人努力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时,“躺平”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抵抗和无奈的自嘲。(分析深层社会原因) (提出更深刻的见解) 与其指责年轻人的心态,不如反思我们社会的制度设计与价值导向,如何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环境,让奋斗者有回报,让梦想者有舞台,或许是比批判“躺平”本身更紧迫的时代课题。(将问题从个人层面提升到社会层面,深化主题)
使用“补述”的注意事项
- 切忌喧宾夺主:补述是为了让主体论证更丰满,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博学”而大谈特谈反面观点,补述部分应占适当篇幅,不能冲淡了核心论点。
- 态度要客观理性:补述时,语气应平和、客观,避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攻击性语言,目的是为了完善逻辑,而不是为了“骂街”。
- 要补在“点”上:补述的内容必须是你核心论点最直接、最相关的“背面”或“边界”,不要天马行空地补充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
- 最终要回归主题:补述之后,一定要有一个小结或过渡,将读者的思路重新拉回到你的核心论点上,形成“肯定—补充—深化/回归”的完整逻辑链。
“补述”是议论文写作中从“合格”迈向“优秀”的关键一步,它要求作者不仅是一个坚定的“主张者”,更是一个清醒的“反思者”和严谨的“构建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补述,你的文章将不再是一面单薄的旗帜,而是一座结构坚固、视野开阔的大厦,能够更好地抵御质疑,屹立于读者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