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不守规则是自由还是放纵?议论文探讨规则与边界的关系。

规则之下,方得自由

规则,如同空气,无处不在,它既是我们社会运行的轨道,也是个体行为的边界,从交通红绿灯到国家宪法,从课堂纪律到商业契约,规则以各种形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有人视规则为束缚,将“不守规则”当作个性的彰显和智慧的炫耀,殊不知,这种对规则的漠视与践踏,最终通向的不是自由,而是混乱的深渊,是所有人的不幸。

不守规则是自由还是放纵?议论文探讨规则与边界的关系。-图1

不守规则,是对社会秩序的根本性破坏。 规则存在的首要价值,在于建立一种可预期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设想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车辆与行人各自为政,结果必然是交通瘫痪与事故频发,同样,在市场经济中,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规则,假冒伪劣产品便会泛滥,劣币驱逐良币,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信誉与发展,当“走后门”、“潜规则”大行其道,当投机取巧者得利,当老实人吃亏,社会的公平正义便荡然无存,这种由个体不守规则累积而成的“破窗效应”,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规则失去敬畏,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霍布斯丛林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不守规则,是对个体长远利益的致命伤害。 很多人不守规则,往往是为了眼前的便利或利益,比如插队、逃票、闯红灯,他们享受了片刻的“效率”,却忽视了潜在的风险,一次侥幸的闯红灯,可能换来的是生命的终结;一次看似无伤大雅的学术造假,可能摧毁的是整个学术生涯的信誉,规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契约,它要求我们让渡一部分个人自由,以换取更安全的公共环境和更长远的发展保障,当一个人习惯性地破坏规则,他不仅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更是在消耗自己的社会资本,一个信誉破产、口碑不佳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寸步难行,真正的智慧,不是如何钻规则的空子,而是如何在规则的保护下,行稳致远。

我们并非要为所有规则辩护。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规则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不合理的、过时的、甚至是恶意的规则,理应被质疑、被挑战、被改变,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到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奋斗,他们所挑战的,正是那个时代不公正的“规则”,这种挑战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守规则”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基于崇高理想和集体利益的理性抗争,它遵循着合法的程序,并致力于建立更美好的新规则;而后者往往是出于个人私利和投机心理的盲目破坏,它只会带来混乱,而无助于进步,我们需要的是“修订规则”的勇气,而不是“无视规则”的轻率。

我们应如何与规则相处? 答案在于“敬畏”与“建设”二字,我们要心存敬畏,认识到规则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是保障我们每个人权利的屏障,在享受规则带来的便利与安全时,也要承担遵守规则的义务,我们要具备建设性的思维,当发现规则有不合理之处时,我们不应选择简单粗暴的破坏,而应通过理性的沟通、合法的渠道去提出修改建议,参与到规则的完善过程中,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自律。”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深刻理解规则、认同规则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约束与价值实现。

不守规则绝非英雄行为,而是一种短视且危险的倾向,它侵蚀着社会的根基,也损害着个体的未来,唯有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并积极建设更公正、更合理的规则,我们才能在秩序的框架内,真正享有自由与发展的广阔天地,规则之下,方得自由;规则之上,是文明的高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