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2025高考议论文,如何写出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的新颖文章?

以“钝感”为舟,渡人生之河

我们这个时代,仿佛被上了发条,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竞争如战鼓般催征,成功学如密咒般萦绕,我们被教导要敏锐、要高效、要抢占先机,要像一把锋利的刀,无往不利,在这条喧嚣奔腾的时代之河中,我愿提出一个看似“逆流”的思考:真正的智慧,或许不在于刀刃的锋利,而于舟楫的“钝感”——一种以柔克刚、以拙守拙的生存艺术。

2025高考议论文,如何写出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的新颖文章?-图1

何为“钝感”?它非愚钝,非麻木,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延迟反应”与“精神留白”。

它是信息洪流中的“降噪能力”,当朋友圈的点赞、热搜的喧嚣、同辈的压力如万箭齐发时,钝感者能为自己筑起一道精神的防火墙,过滤掉无意义的噪音,专注于内心真正笃定的方向,他们不为一时未获点赞而焦虑,不为他人飞黄腾达而恐慌,因为他们明白,生命的价值在于深耕,而非浅尝辄辄的围观,这种“钝”,是守护内心秩序的盾牌。

它是面对挫折与误解时的“心理缓冲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帆风顺只是神话,当批评如冰雹般砸下,当误解如迷雾般笼罩,敏感的人会瞬间被击垮,陷入内耗与自我怀疑,而拥有钝感力的人,则像一块海绵,吸收冲击,缓慢消化,他们不急于辩解,不沉溺于情绪,而是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反思、去沉淀,这种“钝”,是修复创伤、积蓄力量的韧性。

它更是追求长远目标时的“战略定力”,在“快”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人都想走捷径,渴望一夜成名,真正的成就,无论是科研的突破、艺术的造诣,还是人格的完善,无一不是“慢火熬煮”的结果,钝感者懂得,与时间做朋友,不为一时的得失而动摇,不因外界的诱惑而偏离航道,他们像一位老农,不问花开几许,只管耕耘灌溉,静待秋日满仓,这种“钝”,是穿越周期、抵达终点的智慧。

我们为何需要“钝感”?因为它是在这个“过度连接”的时代里,重拾自我主体性的必然选择。

现代社会,我们前所未有地连接在一起,却也前所未有地感到孤独,社交媒体将我们的生活置于放大镜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审视、被评判,这种“全景敞视”的压力,使得我们时刻紧绷,表演着“完美”的自我,而“钝感”,正是我们从这个巨大的“剧场”中暂时抽离,回归真实自我的出口,它允许我们犯错,允许我们不完美,允许我们拥有一个不被他人眼光定义的“精神后院”。

更进一步看,“钝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压舱石,未来充满了变数,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过度敏感和精于计算,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往往会因过度反应而错失良机,或因不堪重负而崩塌,而钝感力,则提供了一种“反脆弱”的能力,它让我们在风暴来临时,能够稳住阵脚,以更从容的姿态观察局势,等待转机,正如庄子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超越世俗评价体系的“钝”,恰恰是最高级的“敏锐”——对生命本质的敏锐洞察。

倡导“钝感”,绝非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对世事毫无知觉的“空心人”。 真正的“钝感”,是“大智若愚”的智慧,是“大巧若拙”的境界,它是在敏锐洞察之后,主动选择的一种应对姿态,它要求我们既能看清时代的喧嚣,又能守住内心的宁静;既能感知世界的复杂,又能坚守自己的简单,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人生哲学。

亲爱的同路人,当我们再次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时,不妨学学那“钝感”的舟,不必羡慕刀刃的锋利,因为舟楫虽钝,却能载我们渡过人生的惊涛骇浪,抵达宁静而丰盈的彼岸,让我们在敏感与钝感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以一份从容的“钝感”,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深刻而辽阔的人生答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