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当下国民素质真滑坡了吗?新时代如何再提升?

于时代浪潮中淬炼国民之魂——论当下国民素质的反思与提升

“国民素质”是一个常议常新、又常被热议的话题,每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游客在文物上刻下“到此一游”,为争抢座位而大打出手,或是面对公共环境时那份“事不关己”的漠然时,一种深沉的忧虑便会油然而生,当我们看到疫情期间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志愿者们无私奉献、高铁上主动为老人让座的年轻人时,一种自豪与感动又会油然而生,这种矛盾与交织,恰恰构成了当下中国国民素质的真实图景:它既非一片漆黑,也非完美无瑕,而是在时代的剧烈转型中,经历着阵痛、蜕变与新生。

当下国民素质真滑坡了吗?新时代如何再提升?-图1

正视问题:转型期的“成长烦恼”

我们必须承认,当前国民素质中存在的一些短板,是社会快速发展的“成长烦恼”,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现代化进程,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都对国民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根植于小农经济的陈旧观念,如“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利己主义、“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在公共空间的放大镜下,显得尤为刺眼,部分人规则意识淡薄,公共精神缺失,将个人便利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这正是新旧观念冲突、社会公德建设未能完全跟上城市化步伐的体现。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考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放大了部分人的戾气与浮躁,“键盘侠”的攻击性言论、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不仅污染了网络生态,也折射出一些人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和道德自律的弱化,这种“线上巨人,线下矮子”的现象,警示我们,虚拟世界的言行失范,同样是国民素质需要补齐的一块短板。

看到希望:时代洪流中的文明微光

若将目光聚焦于这些负面现象,则会陷入“一叶障目”的误区,在时代的洪流中,文明的微光正汇聚成燎原之势,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于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环境中,他们视野开阔,规则意识更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更高,从“光盘行动”的蔚然成风,到垃圾分类的深入人心,再到“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国民文明素养整体提升的生动注脚。

更重要的是,每当国家面临重大考验时,中华民族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强大的向心力便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无论是汶川地震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还是新冠疫情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无畏担当,亦或是奥运赛场上,为每一位运动员加油鼓掌的体育精神,都彰显了国民心中深植的善良、坚韧与担当,这些闪光点,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底色,也是国民素质中最宝贵、最值得珍视的部分。

探寻根源:素质提升的“系统工程”

国民素质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与个体的共同努力。

其一,制度建设是基石。 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刚性的制度约束,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不文明行为形成有效震慑;更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见义勇为、志愿服务等善行义举给予表彰与保障,让“德者有得,失德者受罚”成为社会共识,当规则内化为习惯,文明便有了坚实的保障。

其二,教育引导是关键。 素质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家庭教育是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应将德育、美育、体育与智育同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社会教育是广阔天地,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多宣传正面典型,少渲染负面新闻,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其三,文化浸润是灵魂。 一个民族的素质,根植于其深厚的文化土壤,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通过文化自信的建立,为国民素质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当下的国民素质,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它既有旧时代遗留的痕迹,也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既有令人痛心的缺憾,也充满催人奋进的希望,我们不必因暂时的不足而妄自菲薄,也不能因已有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正确的态度是,以理性的眼光审视问题,以乐观的心态拥抱变化,以坚定的步伐砥砺前行。

国民素质的提升,如同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它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每一个公民,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文明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让每一个微小的善举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真正淬炼出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闪亮的“国民之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