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益研网

暑假将至,防溺水如何筑牢安全网?

珍爱生命,严防溺水——构筑生命的坚固防线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万物,带来灵性与活力,当这温柔的蓝色化为无情的深渊,它便成了吞噬生命的猛兽,溺水,已成为夏季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一个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防溺水,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一场关乎生命安全、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的持久战,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暑假将至,防溺水如何筑牢安全网?-图1

防溺水,首当其冲在于思想防线的筑牢。 许多溺水悲剧的发生,源于当事人对水的轻视与侥幸心理。“我会游泳,不会有事”“水不深,没事的”“就玩一会儿,能出什么事?”这些看似无碍的念头,往往是悲剧的开端,野外水域情况复杂,暗流、漩涡、水草、温差等潜在危险远超我们的想象,即便是游泳健将,也可能因体力不支、突发抽筋或意外碰撞而陷入险境,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水能溺人”的模糊认知,将“敬畏生命,远离危险水域”的理念深植于心,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通过持续、生动的安全教育,让每一位青少年都深刻认识到溺水的残酷后果,从源头上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根源。

防溺水,关键在于行动防线的严密。 思想上的警醒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准则。明确“六不准”铁律: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这“六不准”是保护自我的“金钟罩”,必须严格遵守。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游泳应前往有专业救生员、设施齐全的正规游泳馆,并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掌握科学的自救与互救知识,万一发生溺水,要保持冷静,尝试仰漂,大声呼救,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发现他人溺水时,严禁盲目下水施救,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并利用身边的救生器材如竹竿、绳索、泡沫板等从岸上施救,智慧救援,比冲动鲁莽更能挽救生命。

防溺水,根本在于社会防线的构建。 防溺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靠个人或家庭的单打独斗,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联动,织密一张全方位的防护网,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危险水域的排查与管理,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并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人员,社区应组织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心防溺水,人人参与防溺水”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将防溺水教育纳入必修课程,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应急演练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安全技能,家庭则是防溺水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必须切实履行监护责任,时刻关注孩子的去向,加强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监管,尤其在节假日和放学后,更要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生命只有一次,溺水只差一念。”每一个溺水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无法弥补的伤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防溺水的意识融入血脉,将防溺水的行动化为习惯,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让生命之花在阳光下绚烂绽放,而非在水中凋零,珍爱生命,从防溺水开始,构筑起生命的坚固防线,让悲剧不再重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